世紀交會,生活劇場──夏克村莊園博物館(Hancock Shaker Village)
2014
01
02
文|林珮芸
圖|林珮芸
一座活生生的宗教博物館從歷史走出來,這裡有一望無際的農場綠地;美國鄉村式簡約歷史建築;整齊劃一的菜圃、花藝、香草園;不遠處有熱鬧的動物園……

是牧場還是博物館?

一座活生生的宗教博物館從歷史走出來,這裡有一望無際的農場綠地;美國鄉村式簡約歷史建築;整齊劃一的菜圃、花藝、香草園;不遠處有熱鬧的動物園,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觸摸比寵物還愛撒嬌的牛、羊、豬、雞。他們不是牲畜,他們有專屬的名字,他們是莊園裡的寵物明星,許多孩子慕名而來。夏克村(Hancock Shaker Village)原本是震撼教派(Shaker)的故居,現在成為國家級重要歷史遺跡。

夏克村位於美國麻州和紐約州交界處的Pisttfield State Forestd南面,屬於柏克郡(BERKSHIRE)區,周圍被森林、群山環繞,是一個清幽且充滿文化的地方。震撼教起源於英國徹斯特,是由創辦人Ann Lee發展,不同傳統基督教的分支,該教派主張平等、和諧、自給自足的清教徒生活。因為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甚至入獄,因此1774年,她帶著八名信徒,搭乘瑪麗亞號來到了美洲新大陸,並於1783年建立震撼教派。

獨特的生活方式

從歷史來看,震撼教派曾經分散在美國不同地方,但隨著時代演進,漸漸沒落,現在已經是美國極少數的稀有族群。震撼教派名字源自於當他們聚會時,因為受到精神感召,所表現出的誇張肢體動作。對震撼教派成員來說,這是一種敬畏的型式,如同佛教徒跪拜、原住民唱歌跳舞等。姑且不論宗交信仰,震撼教留給後人的反倒是他們相信簡樸生活、男女平等、珍惜資源、科學創新、環保永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是運用雙手,製作出無數富功能性、充滿設計感的家俱和工藝品,創造出一種經典、不退潮流的美學品味。即使到了200年之後,這些工藝品依然美麗、實用、引人入勝。

夏克村是在1790年時,Ann Lee經過一度的流離之後,選擇安居的地方。因為遺世獨立的隱密環境,特別適合清教徒的田園生活。因此,這也是震撼教派成員定居的地方;一直到1960年後,震撼教居民才遷離到別的地方。換言之,這是一座活的博物館(living history museum),主要價值在於保存震撼教派的故居與工藝品。

跨越歷史的鴻溝,夏克村莊園博物館完善保存震撼教派曾經居住的建築。

超過兩百年的工藝品是設計的先驅

跨越歷史的鴻溝,完善保存震撼教派曾經居住的建築、用過的器具、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夏克村保留這群日漸消失、但彌足珍貴族群的精神,向後代展示在當時候,大約一百人共同住在同一個建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教育下一代、與外界商業往來,背後的精神與生活方式(lifestyle);如何化繁為簡、過簡單但高品質的生活。你如何能夠想像?一百個人來自多少家庭,大人、小孩、老人;男人、女人;動物、植物,全部交融在一起,卻可以保持高度秩序,背後的運作系統令人好奇。

走進夏克村像是走進一個生靈活現的歷史場景,觀光客所看見的,是現代人模仿當時震撼教成員的模樣,在不同的展示空間,表演給參觀者看;即使是專著傳統服飾,也不再講究複雜度。另一方面來說,夏克村想呈現的是一種真正貼近現代生活的樣貌。走在綠草如茵、茂密的蘋果樹旁,深深吸一口氣,時光頓時緩慢下來,早期的震撼教成員,畢生致力製作生活工藝品,例如收納盒、掃帚、家俱、椅子、木製螺絲、研究草藥,這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方式;原來在兩個世紀之前,震撼教精通商業貿易,因為高品質的工藝品,深受所有人的喜愛,所以貿易商開始與震撼教成員合作,販賣他們的手工藝品。

深度探索夏克村轉型的成功關鍵

對我來說,夏克村不只是一個歷史博物館,而是前衛轉型的成功典範。2013秋天,我到夏克村深度採訪,在園區擔任志工兩周,有機會近距離和來自各地的志工聊天,觀察夏克村的運作方式。有趣的是發現,無論是正式員工還是不支薪的志工,每一個人都把夏克村當成自己的家,一開始是因為深受震撼教理念的吸引,然而當了解越多,越發現簡單生活原來一點也不困難。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到夏克村,成功行銷這個在觀光地圖上毫不顯眼的柏克郡(BERKSHIRE)。

一輛輛的觀光巴士駛進園區,大多是來自歐洲的觀光客,夏克村可以是半日遊的景點,也可以提供一頓體驗式傳統晚餐;許多新人甚至選擇這裡舉辦婚禮。在這裡有太多的驚奇角落等你來發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夏克村最重要的存在意義,但許多年前,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傳統的被動式展示,已經失去打動觀賞者的魅力,因此一步步開始轉型,在不違背震撼教派清教徒的精神之下,大膽嘗試許多創新的行銷方式。

在夏克村工作超過三十年的幕後推手

教育推廣部長Todd A. Burdick,大學念的是歷史系,最大的願望是在歷史博物館工作,在接觸夏克村後決定留下,一待就超過三十年。如同震撼教成員的例行生活,這裡每一個人沒有所謂的例行工作,每天都按照安排輪流在不同岡位服務,一方面學習多元工作技能,一方面避免惰性。原本在辦公室企劃明年規廣工作的他,固定必須到博物館的展示館,穿上傳統服飾,向民眾示範當時震撼教居民如何利用水力發電,並且回答觀眾的問題。「不只參觀者學習,我們也在學習;夏克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來,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分享簡單生活的具體實踐。」對工作充滿幹勁的Todd,用高頻率的聲調說。

而負責統籌志工的Michelle Richard,是季節性工作人員,固定在夏天時參與忙碌的行政工作,但也必須要協助示範演出。過去正職是小學老師的她,在夏克村已經邁入第六年。有趣的是,夏克村雖然是麻州知名、世界聞名的重要歷史博物館,但在經費拮据之下,真正協助推動這個莊園型博物館的,卻是大量不支薪的志工。夏克村一年僅開放七個月(四月到十月),僅有少數的核心員工是全年支薪,大多數是季節性(seasonal)員工及志工。博物館大約區分為室內教育展示區、牧場、農業部、活動展示區、博物館商店、咖啡輕食區、圖書館、解說員及財務行政、行銷部門。全館正式員工不超過十二名,其餘都是彈性的志工、解說員。

模仿當時震撼教成員的模樣,在不同的展示空間,表演給參觀者看。

大量志工運作的世界級博物館

然而在我訪談的過程中,遇到的每一位志工,服務時間都超過五年以上。多數是退休人士,因為贊同夏克村的理念,在交通範圍可允許之下,一周花一到二天的時間來服務。其他也有學校的學生,定期到夏克村實習,或是整班高中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這邊當志工,算是課程的一部分。除此,鄰近建築研究所也選擇到夏克村實習,作為實務性課程的場域(site),除了協助博物館做固定的建築維護,也將震撼教的工藝技術保留傳承。

已有223年歷史的夏克村,是美國最重要的震撼教歷史博物館之一,這裡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真跡。其中震撼教建築中,所運用高度機密、創新、環保的工法令人讚嘆。當Todd引領我到夏克村主起居室導覽時,深度為我解說震撼教的前衛觀點。主起居室是當時社區的住所,一百多人在此進行宗教活動、用餐、生活作息。Todd指著閣樓間雙層玻璃天窗說「這不正是太陽能的概念,利用太陽光能源,將天窗的光線投射到樓下屋內,節省電力消耗」,正也因此,當時代轉變,夏克村毫不猶豫地接受大陽能板的設立。

在夏克村的入口,由私人企業公司投資,博物館提供空間,一起實驗太陽能發電的功效。「博物館不可能有錢可以投資太陽能板,但我們樂意與有前瞻性的企業合作。即使是僅存為數不多的震撼教派成員也告訴我們,如果他們有能力,肯定也會選擇太陽能板。」Todd自信地說。望著大片閃閃發亮的太陽能板,我看見一種傳統與創新的活力,有多少歷史博物館願意做如此大膽的嘗試呢?

參與式情境 逛博物館不無聊

Michelle告訴我,如同震撼教的精神,工作、信仰、永續、和諧是創立的宗旨,每一位來到夏克村的志工,都有機會可以接觸各式各樣的工作,在不同的部門中輪調,最終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資深志工身上學習。這裡有不受限制的發揮空間,沒有人干涉你的活動,累了,隨時可以到牧場看看動物,一個人到規劃得宜的森林步道散步,大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緊密連結;而在這邊最大的幸福就是,室內和戶外,同是博物館的一部分,這也是少見的優質工作環境。

不同於室內博物館,夏克村創造一個參與式的環境,透過真實的活動、市集、工作坊、園藝勞動,參觀者可以將信仰先擺一邊,學習震撼教派的簡樸、踏實生活。在18、19世紀的美國,是人們相信烏托邦社會的全盛時代。震撼教相信社群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每一天,他們投入大量時間用來製作工藝、學習生活技能、教育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維繫社群的關係。以現代眼光來說,花漫長的時間製作一個微不足道的生活器皿,似乎是一件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然而時間過去了,我們發現這樣小小的工藝品,竟可以如此耐用、不退潮流。原來選擇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

不同於室內博物館,夏克村創造一個參與式的環境,透過真實的活動、市集、工作坊、園藝勞動,學習震撼教派的簡樸、踏實生活。

世紀交會,生活劇場

在夏克村服務的期間內,我看見每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樂於與參觀者分享;我彷彿看見,博物館改變的不只是入園的遊客,而是每一個在此工作的人,他們雖然穿著現代的服裝,過著現代的生活。但在夏克村,他們像是走入電影的演員,生活在真實的歷史劇場。震撼教派的成員不再居住於此,但是他們的精神卻被高度發揚。

幾世紀之前的莊園生活栩栩如生,夏克村樂於迎接任何新穎的觀念,對他們來說,某種精神性、儀式化的生活具有深深的魔力,讓工作人員或是志工務實地實踐他們對生活的理念。我看到的是一個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烏托邦,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相信可以改變世界的歷史博物館。

 

作者介紹
林珮芸,英國現代戲劇碩士,倫敦Goldsmiths University交換生、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定期於有機誌、GREEN雜誌、全球華人藝術網專題撰寫。主題關注藝文、環境、國際、創意、生活美學。專長是採訪農夫和藝術家,目前為自由撰稿人。
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SIMPLE部落格。聯繫請寄 Atsimple09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