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之外──作為一個影評人
2014
04
02
文|陳婉真
圖|藍祖蔚、林木材提供
藝評人二三事
在遍地開花的眾多影評(或者花絮報導、心得分享)海裡,能被尊稱一聲「影評人」,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由於主流媒體的八卦化,評論專欄的缺乏,使得台灣一直未能生長出如國外重量級評論者的影響力與地位。不過,在網路發達的當代,部落格、網站、電子報,成為影評人發聲的新基地。只是,在遍地開花的眾多影評(或者花絮報導、心得分享)海裡,能被尊稱一聲「影評人」,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也因為參差不齊的影評甚多,使得這個身份更需要經營與實力,才能站穩浪頭,不被艱險的環境吞沒。究竟「影評人」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專業,如何磨練他的筆鋒,面對大環境與自身的挑戰呢?

本文採訪兩位不同世代的影評人,出身於報紙年代的藍祖蔚與網路寫手時代的林木材。由他們各自談談一路行來,成為影評人的甘苦和思考。

養成密集班──影展

藍祖蔚是從記者身份開始書寫影評的。作為台灣報社第一位外派到國際影展訪問報導的記者,他的壓力不小。為了不被看輕,也希望能夠在訪談中找到與眾不同的切入點,他總是做足功課,仔細研究導演、作品,訓練自己能在影展看完片的當下,便迅速即時地整理出對影片的評析與重點。國際影展的舞台,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場域,像上戰場般,必須在壓力與時限中,挑戰自己身為影評的觀點與能耐。因而他鍛鍊出一身好工夫,對於作品、脈絡,能清楚地掌握之外,也在美學形式與題材上,發展獨特的眼光與洞察力,評論出作品的優劣。

不同於藍祖蔚的戰場,對林木材而言,影展則是一個營養豐富的學習教室。林木材的大量觀影經驗是在一次次的影展巡禮中開始的。由於對紀錄片的興趣,在幾年之間,他跑了日本、法國、瑞士、荷蘭的幾個大型紀錄片影展。總是從第一天待到最後一刻,盡其可能的多看影片。這幾個紀錄片影展是亞洲與歐洲,每年重要紀錄片作品的集散地。在1-2週的時間裡,他有機會一睹形式、題材、美學、文化歷史社會背景非常不同的紀錄作品。短時間大量的觀影,考驗著林木材的耐力、記憶力以及思考,也讓他因為大量而廣泛的接觸,漸漸開始描繪屬於自己對紀錄片核心精神的看法。

戰場與教室,影展以不同的方式,培力著兩個影評人。無論是磨亮自身的刀,或者累積腦袋的寶庫,都是一場密集耗力的過程,卻也各自培養出作為影評人應具備的鋒利與豐富。

日常與功課

閱讀藍祖蔚的評論,不難發現他的博學。實際上,從記者到專業影評人,古今中外電影相關書籍,多半早已收入他的藏書。而早年於報社主持電影版面,閱讀、整理從國外訂閱的十數種電影雜誌,更成為藍祖蔚定時習作的功課。他提到,當時看遍國際知名影評人寫的文章,從中觀察、琢磨出了屬於自己的切入點與風格。那時太陽系出租店的DVD、電影圖書館大量的館藏,更是他觀賞知名導演未發行影片的寶庫。同時因為他對音樂的熱愛和研究,大量的音樂書籍與CD,也是家中值得一看的風景。從他的影評中,我們不難觀察到日積月累的電影專業養分透過筆鋒,轉化成理解、解讀、評論影片的施力點。他補充說,閒暇時,他其實喜愛閱讀不為特定目的而讀的閒書,尤其是詩集。他認為豐富的閱讀滋養著一個專業影評人看世界的角度與能力,而閱讀詩集則賦予他欣賞文字美感、情緒的感受力,讓喜愛寫作的他,能有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風格。

林木材這些年來收集台灣與國外,紀錄片相關的書籍。通常在電影書區內,紀錄片書區僅占小小的一角,與台灣相關的出版更少,這也是後來林木材擔任常務理事的紀錄片工會,發行紀錄片書籍的原因。除了閱讀電影、紀錄片相關的書籍,作為他重要的知識來源外,身為網路世代一員的他,每日大量搜尋、閱讀刊載在網路上的文章與資訊。世界各地影展、單位定期的刊物,報導最新的影片訊息、評論與訪談,都是林木材每日必做的功課。幾年的訓練下來,他總能發掘散落網路大海的珍貴資料,並且有他一套記憶與整理的方式。由於紀錄片的特質,林木材閱讀的閒書多半是文史、社會方面主題。他認為觀點的啓蒙,對於自己評論、觀看紀錄片有重要的幫助,就像當年因為熱愛交工樂隊的歌曲,開啟了他對社會階層的理解。因此從他的影評可以觀察到,他熱衷以理性的分析推論,將影片的評論,擴展到放置社會、歷史、文化脈絡中的定位與對話。

從兩位影評人的閱讀習慣和來源,可以發現,藍祖蔚專注於電影本身元素,從形式美學到題材,從音樂到影像元素分析。因而從其影評中,我們總會折服於他所提供的獨門分析,也能在他對文字美感的追求裡,感受到行文的韻律與聲調。而林木材的評論,總是充滿辯證與思索,沿著他反覆辯證的評論和觀察,讓讀者一同進入抽絲剝繭的思考中。就像他所期待的,電影不止是電影,而是整體社會文化和歷史的鏡子,而他的角色,是提供了脈絡讓讀者更清楚自己所觀看影像的前世今生。

閱讀藍祖蔚的評論,不難發現他的博學。實際上,從記者到專業影評人,古今中外電影相關書籍,多半早已收入他的藏書。

寫作與磨練

累積了一身豐富的材料,影評人最終還是回到書桌前,面對獨自一人的戰鬥,一字一字提煉出關於影像的精髓。藍祖蔚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看一部電影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以上。他稱這樣的過程為「練劍」,日日的磨練讓他下筆更精準,過往的記者訓練,讓他日日產出兩、三千以上的文字並非難事。只是,真正的挑戰是在每次的書寫裡,提出觀點與觀察,是否言之有物,也是藍祖蔚時時自省的準則。近年來他較少閱讀其他影評人所寫的文章,並且以部落格作為他主要發表平台。他希望以自由、獨立的方式,不受篇幅、主題的限制,充分的表達自己對影片的觀點。可以說,藍祖蔚的書寫,像一個隱於市的高手,生活於其中,卻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以一篇篇的文章,訴說他對電影的情感。

相較於藍祖蔚行雲流水的練劍,林木材笑稱自己,每生出一篇文章都像死過一遍。由於興趣和工作的關係,他經常需要大量的看片。他提到,決定寫篇評論時,他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才會動筆。他會先寫下想要的主題,以及段落的關鍵字。他會盡可能的先看過其他影評人所寫的影評,和影片相關的資料。真正會讓他動筆的驅力,通常是因為他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或者某些角度,還未被提到、未能被好好談論,便會激起他書寫的欲望。也因此,林木材的書寫過程比較像是一場與自我,也與其他觀點辯證的過程。他說,剛開始寫的時候,經常不知道文章最終會變成什麼模樣。
文章是在一個個觀點的理清、分析、思考中,層層的延展開來的。他的影評常常提及多部影片,提出它們之間的異同,以映射出更大的文化現象、社會現實。可以說,林木材比較像是一個帶著劍,日日於市井中,勤於與人比劃鍛鍊的武士。以他一篇篇的文章,挑戰著世間既定的看法規則,也同時挑戰著自己。


作為一個影評人

回到原點,對藍祖蔚來說,電影的動人與否,他認為仍舊是最重要的。而動人,並非僅是情感上的感動,而是電影中所涵蓋的各種文化內涵、題材、演員,甚至技術(燈光、攝影),形式與內容是否精湛地表現出電影的豐富多元,說故事的方式是否精彩、引人省思。而對林木材來說,紀錄片中最珍貴的,是影片是否有獨立精神,拍攝者是否有足夠的反思與想法再現真實。他所指的獨立精神,是獨立於主流或者弱勢這樣二分法的立場之外,無論拍攝者自身的傾向為何,他是否保持著警覺,讓自己不掉入簡單選邊站的位置來呈現影片。

目前任職於報社、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的藍祖蔚,並非以書寫影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他的部落格放置在自己出資的網路空間,因此能夠不為任何人、任何團體,自由獨立的書寫。他期許想要投入影評書寫的人,無論文章是否為邀稿,都應該盡其所能地寫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即使交稿有限制,面對喜愛的影片或者影人訪談,都該做足功課,在交稿之外,尋找可以完整發表評論的空間。這也是藍祖蔚一直以來,書寫影評的堅持。而他長期持續的書寫,文章累積成為重要的電影資料庫,讓屬於台灣的影評觀點,可以持續在世界上發聲。

林木材目前從事影展策劃的工作,現在的他也不是以書寫影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若是遇到有興趣的題材邀稿,或者有想要評論的影片、現象,除了以自身的部落格為發表園地外,他也替雜誌、網路媒體等等書寫影評和專欄。林木材認為,即使在有限制的邀稿狀態下,他期許自己同樣能夠跨越限制,寫出精彩的影評,持續提供一個反省與批判的聲音。他認為作為一個影評人,這個身份讓他必須不停地學習成長和自我挑戰,也因此他認為,若是想要成為影評人,唯一的法門就是持續的寫,不要停止。


林木材提到真正會讓他動筆的驅力,通常是因為他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或者某些角度,還未被提到、未能被好好談論,便會激起他書寫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