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為莖、材質為枝,長出藝術的模樣——莊志維
2015
07
01
文|林珮芸
被看見之後——藝術新秀的下一步
莊志維是典型的跨領域藝術代表,大學念的是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則同時間念了新媒體藝術與建築,目前他正悠遊於不同創作領域中,雖未找到單一創作主軸,但也享受跨域的自在。

個展與聯展,兩種思維

「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計畫,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捩點,過去我多數參加聯展或是委託製作,單件作品的型式,比較少去完整的思考創作的脈絡。於是用了每段生命中遇到的片段如一粒細沙,堆積成個展《浮島》的概念。」莊志維說,2010年因好友過世,巨大的傷痛讓他創作了《靈魂的重量》和《宇宙》,2014年獲得「台北美術獎」入圍,作品《感染系列》則接續探討人類面對疾病如地球之於人類、環境之於科技的關係。在東京駐村3個月的經驗,開始向外延伸空間場域和歷史文化的關係。

莊志維以植物為素材創作的《感染系列:傷者》,利用生物體(發芽番薯)和非生物體(冷陰極燈管CCFL)暗喻寄生物與宿主間互依互存的過程。

1986年出生的莊志維是典型的「跨領域視覺藝術」代表,大學念的是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主修「數位遊戲創意設計」;研究所則同時間念了北藝大新媒體藝術(主修媒體藝術)與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主修數位建築)。他說:「新媒體藝術和建築兩邊對我各自有重要的影響。創作時比較是像往內挖掘;但是建築必須向外考量空間關係,例如有一門課叫做『基地分析』,說的是分析當地的外在條件。」坦承曾經遇到創作瓶頸,裝置藝術的尺度越來越大,失去了空間的掌控,建築訓練恰好滿足他的求知慾望。

從東京回到台北,在地的文化

「到日本Tokyo Wonder Site駐村也是影響創作的一個時間點,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吸取著城市這座城市所給的養分,發展出新穎且獨特的創作。」日本神社的老建築不自覺地啟發莊志維,入口鳥居上掛著麻繩索、花卉、稻米農作物和各種代表常民生活的元素。回到台灣後,莊志維在台北的寶藏巖,創作《裝置微光計畫:附生》,概念是利用台灣普遍的摩托車後照鏡,以可拆卸的木工夾具固定,創造出彷彿植物隨處附生山城建築物牆的景像,觀賞者可自行轉動這批鏡子,白天反射陽光、夜晚施予雷射光,如集體雕塑般形塑寶藏巖山城裡的空間關係,也增加觀賞者的互動參與。

2013年,自研究所畢業後,莊志維短時間爆發旺盛的創作能量,光是2014年即公開發表了7個聯展、1個個展,對此他笑笑說:「我一直都在創作,但因為畢業的壓力,我重新梳理過去的作品之後展出。」而首度個展的經驗,讓這位剛踏出校園的藝術家省思創作對自己的意義。莊志維喜歡觸碰不同的領域,也因為好奇地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擔任溫室助理一職,深度地觀察植物與生長環境的關係,最後創作出以植物為創作素材的《感染》,利用生物體(發芽番薯)和非生物體(冷陰極燈管CCFL)來暗喻寄生物與宿主之間互存、互依、互亡的過程。

在他自創的裝置底下,藏放有高壓電放大晶片電路,輸出微小電流,經由植物體內富含水分的維管束和纖維傳導電力,讓這些刺穿植物體的燈管發光,當水分耗盡,光芒也殆盡,同時走向黑暗。莊志維剖析說:「我其實是反對科技的,希望以單純的物理性做出科技感,所以平時的實驗對我來說很重要,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材質表現的特性」。採訪最後,這位七年級的藝術家偷偷透露自己對於世界的探索好奇心。「之前有半年時間,我跟著學長姐一起到中國參與演唱會舞台製作,與他們一起設計其中的燈光裝置。」因緣際會跑遍中國各大城市,這些精彩的人生經驗,都化為日後創作的充足養分。

外界對莊志維的觀點是「擅長運用光與互動裝置進行空間創作,關注能量在人、物件、空間與環境場域之間流動的相互關係,並從自身對於生命的細微體驗轉化成創作。」但他本人卻覺得,自己悠遊在不同的領域之中,尚未清楚找到單一創作主軸,不過卻無須擔心,因為這時期的他,享受於跨界合作、對話的自在。「你會發現我的作品都很跳躍式,因為想嘗試新的事物;最近我嘗試想拉出幾個主軸,如以生物材料呈現生命經驗的系列、以光討論空間場域的系列、動態形體結構系列。」以空間為莖,材質為枝椏,新生代視覺藝術家挑戰傳統質材,創造出更具論述性的藝術裝置。

莊志維為紀念逝去友人所創作的《靈魂的重量》。

藝術駐村,孵育創作夢想

這次獲得首次創作發表補助的,是於新竹智邦藝術館展出的《浮島》,出生於台中,大學後在台北,研究所時往返於多風的新竹,而後緣分更帶領至中國,不同的城市散發不同溫度與氣質,在短暫停留之間,莊志維仿若堅毅的小草,旺盛地吸收在地養分,並轉化為獨特的世界觀。「視覺藝術正經歷很大的變化,藝術家不再使用傳統的畫筆、顏料創作,更多材質表達更多元聲音」莊志維肯定地說,目前他也在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兼任講師,和學生分享更多自己對媒材與空間的跨界經驗。

新媒體意指非典型創作材質,80後藝術家恰巧承載科技的浪潮,環境、數位、超連結等議題無可避免融入創作主題。莊志維說:「甚至連建築都和以往不同,過去講的是絕對水平、垂直的線條,但是新科技開啟了柔軟甚至動態構築的可能性,也開始運用數位工具幫助製作和擴展思考。」於是光源、自然環境、周邊歷史、文化、流動化身為新媒體素材。一個開創性的時代開始,下一世代的藝術去中心化,悄悄向其他專業延伸,學習團隊合作和跨界溝通。建築系的訓練,讓莊志維擅於與藝術人溝通,同時瞭解理工人的頭腦,裝置藝術是橋樑,拉近長久僵固的代溝,時間、空間、藝術、科技、理性、感性不再兀自呢喃。

《感染系列》以植物和冷陰極燈管討論被寄生物體對寄生物侵入的無力感。

蓄勢待發的未來

以往藝術品多放置於室內,隨著創作尺度無限擴大,裝置藝術必須走出戶外,與空間對話,嬌弱的作品如何在廣泛的空間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因環境變化而遭受損壞?莊志維目前正積極地探索新媒體裝置與建築的結合,希望找到適切材質,探索更多的極限和可能性。經過繁忙的2014年,他坦言需要一段可以喘息、重新思考的空間,今年正著手準備新作品發表個展,他說,詳細內容保密中(笑)。

因為創作領域廣泛,莊志維的創作不只藝術、建築人津津樂道;醫學、非政府組織、環保等領域的朋友也樂於聽他分享不同的視角、關懷以往受人忽視的話題。越來越新鮮的藝術,越來越熱烈的參與,更多驚奇、更多好奇,我們期待莊志維的下一步!

藝術家莊志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