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北大武山最近的歌謠 ──泰武古謠傳唱隊
2015
08
04
文|林珮芸
台灣文化印記的真實輸出——原住民表演藝術
古謠傳唱隊的成立初衷在於藉此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文化,讓靈魂能夠找到回歸傳統的路,而引起外界的關注與佳績,則屬美麗的意外。

校園中的馬賽克拼貼,以排灣族的精神與圖騰為視覺構成。

八八風災後屹立不搖的美麗國小

太陽、百合花、陶甕、百步蛇、人頭紋、幾何圖形,馬賽克拼貼展現了排灣族精神及圖騰,這是泰武國小最迷人的角落之一。座落在北大武山腳下,彷彿守護聖山的勇者,屹立於此。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泰武國小和部落村民一同遷居到此。歷經4次搬遷,2年半的流浪期間,泰武國小逐漸茁壯,是風災後第一個完成重建的校園,現址為屏東萬巒萬金村永久校區。日本土木學會專家學者訪問,讚嘆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小學;屏東縣的泰武國小,是《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認養的200所偏鄉小學之一。曾經,他們遭遇困境;但不曾低頭,仍舊打造出美麗校園。

演出時,團員身著部落裡的傳統服裝。(資料照片)

全校44人,卻有一支19人的排灣古調傳唱隊,用歌唱喚起部落的文化覺醒。播下這種子的查馬克,是一位沒有音樂基礎的排灣族青年教師。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體育系(現已併入台東大學),78年到91年間,參加學校的原住民歌舞社團『杵音文化藝術團』時,接觸到大量的原住民歌舞,那時開始興起收集排灣古調的念頭。查馬克.法拉屋樂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是年僅38歲的排灣族青年。田野調查收集泰武、佳興部落排灣古調長達9年,已經收集古調超過40多首。2003年,一個愛唱歌的孩子Lumasan榮獲全國傳統歌謠獨唱第一名,讓人們聽見部落優美的歌謠,也喚起學校孩子們內心傳統的節奏。

出國比賽光宗耀族

2004年,五位孩子在查馬克老師指導下組合成古謠傳唱隊前身,受邀到各地參與演出,各界好評不斷。2005年,參與屏東縣政府發行錄製《祖靈天韻》傳統音樂專輯。2006年,錄製傳統音樂專輯《唱一首好聽的歌》,入圍第18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音樂專輯獎。這一年「古謠傳唱隊」正式成軍。2009 年 6 月首度赴歐洲四國表演,即讓國際觀眾驚為天人,彷彿聽到高山與徐風的聲音。排灣族美聲天籟,13個孩子征服了世界的耳朵,之後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日本、中國大陸…競相邀演。NHK“Amazing Voice 驚異の歌聲”全球觀眾票選TOP 5。

出生佳興部落的查馬克在蒐集古謠時意外發現,原來奶奶是當年部落裡傳說的情歌歌后,但奶奶並沒有透露太多古謠的故事。查馬克親自收集拾回已經消逝近一甲子的文史民情。古謠的歌詞並非生活用語而是排灣語的文言文,精簡的詞語但蘊含許多深意,深知自己族語造詣不足、跟耆老溝通會有落差。於是在排灣族語老師 Idis(邱霄鳳)的協助下,把每首古謠的歌詞和意境都探聽得清清楚楚,才敢教給孩子,採集一首蘊含 35 句歌詞、總長 40 分鐘的歌,得要花兩、三天的時間。

古謠傳唱隊受邀至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日本、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演出 。(風潮音樂提供)

追溯家族歷史的每一步

一開始的成軍相當辛苦,孩子們住的地方散居在山上和平地各處,每天要花超過兩個小時接送孩子們來回,油錢自己吸收,兩年後才有紅十字會捐贈的校車減輕他的負擔。由於排灣族沒有文字,但古謠內容又多與家族歷史相關,「了解歌詞內涵是最困難的事」,帶領「泰武古謠傳唱隊」的查馬克老師來自丹林部落,想要確切了解佳興、泰武部落的古謠涵義更加困難。「大部分(佳興、泰武)部落裡的耆老都非常樂意教唱,並逐句解釋歌詞涵義,但還是有些身分較尊貴的家族,不願意家族專屬的古謠被非貴族階級的族人傳唱,甚至外流到部落以外的地方」查馬克說。

目前受到國際熱烈歡迎的「泰武古謠傳唱隊」可說是台灣最有規模的合唱團體。 著名民族音樂學者、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吳榮順曾說,台灣會唱歌的原住民國小合唱團非常多,但「泰武古謠傳唱」是最好的一個,因為不論學生畢業出團、新進成員入團,或升到國中後繼續留團,傳唱隊不但能維持一定水準,不可思議的是愈唱愈好。八八風災重創泰武部落,泰武國小連同部落被迫遷下山覓地重建,查馬克隔年帶隊登北大武山,希望在山頂唱歌慰藉受傷的土地和祖靈,也讓孩子 不要忘記「無論遷到何處,我們永遠是大武山的孩子」。因為八八風災後媒體注意到這個堅強的小學,也吸引了國際友人的關注,留在部落義務幫忙。

泰武國小校園一景,充滿著部落的圖騰與意象。

反覆吟唱 記住血液中的榮譽

「如果連自己祖先的歌都不會唱,如何將文化傳承下去。」「我們是獲優等獎中唯一的一所原住民小學!」校長伍麗華說,排灣古謠傳唱隊的成立,不僅用祖先歌聲喚起部落的文化覺醒,孩子也了解祖先珍貴的文化遺產,提升母語能力。 而查馬克,拿著錄音筆、筆記本,將老人家啍唱的古謠一首首錄下來,逐字逐句記下歌詞,回家跟著錄下的音調反覆練習,學會40多首情歌、工作歌、兒歌、祭典等古調歌謠,他驚喜發現,每首歌謠都與部落文化、家族歷史、階級緊密相連,是封存已久的文化寶庫。

查馬克強調,古謠隊不是要培養能夠到處表演的合唱團,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文化,讓靈魂能夠找到回歸傳統之路,出外表演時他們常以 「Uwanaiyui(婚禮之歌)」開場,便是希望孩子永遠記得自己的出身。從五個孩子到十三個孩子,從十歲到十五歲,透過不間斷的田野調查、一字一句的口傳心授、一音一調的反覆習唱,唱歌的孩子們穿越了時空,來到祖先vuvu的時代,排灣族人習慣以歌唱方式表達生活中的許多情感,歌唱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歌唱,透過部落耆老的教導,這一群孩子們的歌聲讓人們再次領略到排灣族傳統歌謠的美,「泰武古謠傳唱」也成為排灣音樂傳唱的重要指標。

學校的布告欄裡,以「把夢做大,把根扎深」的理念與師生們共勉。

文化傳承 從國際回到祖靈

對查馬克來說,古謠傳唱隊引起各界注意是意外,不是初衷;採集更多的排灣族古調並加以記錄留存,才是最重要的任務。為了確保採集成果,查馬克並已開始著手整理資料,請懂得樂理的朋友將古調以簡譜形式謄寫,歌詞內容也一併重新整理。他預備將來讓傳唱隊逐一演唱、錄音,以免因為無人傳唱而散失。首張專輯《歌開始的地方》,熱銷近三萬張所造成的轟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口耳相傳,傳唱隊逐漸累積了相當知名度與跨界合作經驗,受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邀請至奧地利,應邀赴美、德、法、日、比利時、荷蘭、愛沙尼亞等國演出,與國際琵琶大師吳蠻、台北青年愛樂樂團、國家國樂團等音樂家及樂團合作,皆是帶著台灣屏東泰武鄉的精神踏上國際。

如何讓排灣孩子覺得驕傲,以歌唱古謠為榮,思念長輩時能夠以她們的族語溝通,這樣的傳唱一代傳一代,表面上看似光鮮亮麗,背後卻有一個排灣青年的深遠責任。

 

延伸閱讀
*Ted╳Taipei演講:泰武國小的美麗歌聲
*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演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