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跨域,踏走國際身體版圖──阿川行為群
2016
11
02
文|林珮芸
圖|葉子啟提供
遠方的形狀——藝術家的跨國記事
從南台灣起步,成立於2003年的「阿川行為群」在擴充自身藝術能量之餘,亦不忘將國內藝術家引薦至國際舞台,以最草根的能量深耕台灣現場行為藝術。

密集巡演 尋找實驗的可能

城市和鄉村、身體和頭腦、東方和西方、文化和政治,一切看似相互對立的元素最終在行為藝術表演中相遇。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觀眾從現場體驗中得到答案,眼前的表演者是行動者,身邊擦身而過的路人也可能是精湛的行為藝術家。成立於2003年的「阿川行為群」,立志推動南部的行為藝術,然而卻突破了地理限制,積極巡迴至台灣各地,南台灣似乎是個培育藝術家的沃土,也是國際行為藝術家最初步認識台灣的窗口。

創辦人葉子啟,在累積眾多主流的肯定後,於生命轉折處認識了行為藝術。擁有優異的英語能力,得以吸收國外最新資訊,與國際上優秀的行為藝術家交流,葉子啟憑著對行為藝術的熱誠展開對自我與美學的探索。在台灣尚未全面理解現場行為(Live Performance/Live Art)時,歐美日已經發展到進臻成熟的階段,擁有專業的表演者、藝術家、策展人和特定的觀眾群。2002年,行為藝術倡導者王墨林舉辦工作坊,日籍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在學員表演中挖掘了葉子啟的潛能,並邀請到日本演出,因而改變了她的人生。

2004年中國藝術家余極受邀參加「台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展」,在高雄豆皮實施作品。

日式身體觀 英美表演觀

入門時受到霜田誠二身體觀極深的影響,女性的身體特質時常被評論家歸納為具女性意識的風格,對此,葉子啟笑笑說:「其實我的演出並沒有任何侷限,累積的四十個作品,關注各類題材,形式上也力求多變」,於今超過十五年,走遍國際,去過17個國家、37個城市,參與近80場現場行為活動,多以受邀藝術家身分參展表演。短時間內可以大量且密集地觀摩其他藝術家實施作品,身處在強大的創作動力下,無形中對表演形式的滋養有莫大的助益。

策展蘊含厚實能量,通常是累積足夠的條件後才在台灣進行大規模活動,然而葉子啟於2004年首度舉辦「臺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展」便邀請來自國外與台灣各十位藝術家,巡迴台南、台東、高雄、台北,發展出近一百件作品;隔年將大量的文獻資料精煉成文件裝置展。2009年「在路上: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同樣巡迴四個城市,並請來國際重量級行為藝術家,例如黑市國際(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創始者Boris Nieslony;時任波士頓美術館學院教授的Marilyn Arsem,以及去年新加坡藝術獎評審獎得主Melati Suryodarmo等藝術家來到台灣。對於當時的藝文圈來說,這是重要的里程碑,而葉子啟也屬於第一批引薦行為藝術至台灣的策展型藝術家。

現場行為「進與出」,葉子啟與藝術家──以各自的姿態進場,將空間填滿。

獨立藝術家──尊重個人的表演形式

對葉子啟來說,行為藝術可以十分庶民,也可以絕對精英,為「貧窮藝術」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她的文中曾寫到:「行為藝術乃是由身體,蘊含一切所有的身體(自己的或別人的),在一段時間裡從事某件行為的一個過程,而過程中可以用或不用物件,也可以(不)運用到任何其他媒材(media)。」相對於劇場或是其他表演形式,行為藝術較為機便,可以不需使用到繁複物件、技術而實踐一個理念的溝通與傳達;不限定表演場地、空間、舞台、道具、燈光、語言、文字,卻可能因為現場開放的參與者、即興、發生、過程、氛圍、溫度、空氣、光影而創造出同情、意義、反思、疑問、抗頡、療癒、幽默、諷刺、理性、感性……等語彙。

台上台下的生活無一不是行為藝術,這樣趨近人類學或貧窮劇場的觀念塑造一個真正的「全人」,她(他)可能擁有很多身分,在社會的舞台上有不同的面貌,但在表演的過程中,卻是真實的自己。葉子啟在策展經驗中接觸到的多是進行現場行為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且具有相似理念的「獨立藝術家」(Independent Performance Artist),而行為藝術培養的不只是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者,也是真正的生活家。

「在路上」邀請國際黑市主導Boris Nieslony與國內外藝術家於高雄鳳山火車站倉庫進行集體行為。

國際上對於行為藝術的重視百花齊放

2009年「在路上: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的策展主軸,意圖引進兩種在國際間尚屬新興,在國內則應屬創舉的戶外「長時行為/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打破了一般觀看的習慣,多位藝術家同時在場域中各自發展獨立的表演,而觀眾可以選擇參與互動與共鳴的程度,融入一點?客觀一點?站近一點?離遠一點?唯一的共通處是必須全神貫注,同時進行身體與頭腦的激盪。每一次國際交流都讓葉子啟感受到滿滿的能量,不只是看到更新的表演方式、新的觀點、新的個人省思,更有背後代表的文化符碼。

策展人兼藝術家葉子啟說:「在國外這樣的演出型式發展很久,觀眾可以包容不同的表演。在國內,真正參與活動的人各有觀看經驗,通常可以心領神會;反倒是沒來現場看的人會想得很複雜,產生很多誤解和不解」。言下之義,行為藝術像是表演者與觀看者兩人之間的秘密,只有共同經驗的過程才能共享默契。無論是台灣的國際交流展,抑或國際的大型藝術節,對於行為藝術都有很大的包容性,僅僅規範演出長度、場地安全和觀眾安全之外,沒有太多的限制。對觀眾來說,很可能看到一場不知所云的演出,也可能深度觸動內心而人生有所轉變,接觸越多越容易看到精髓之處。

丁麗萍於2016年於加拿大魁北克參與RiAP(Rencontre Internationale d'art Performance)活動時實施的現場行為。

領先世界 加拿大魁北克行為藝術節RiAP

今年九月至十月《北美行動跨域──國際身體版圖》 應加拿大RiAP第十九屆國際交會行動藝術節邀約,台灣四位藝術家代表──「阿川行為群」,赴加拿大RiAP ,並順路至紐約畫廊進行現場演出與交流。這個行程在探究自身內涵的身體本質的同時,也希望能探究未知之境,試圖描繪出非常感官的無疆界國際身體地景。本年度受邀參展的藝術家分別來自秘魯、台灣、葡萄牙、斯洛伐克、德國與加拿大,每個國家有四位藝術家參展,共24人。

活動分兩個禮拜進行,每個禮拜展呈三個國家的藝術家,每個國家的四位藝術家集中在同一個晚上實施作品。「阿川行為群」藝術家包括丁麗萍、瓦旦塢瑪、邱俊達、葉子啟,呈現一個代表台灣文化與思考的精彩表演。而到了紐約畫廊PULSAR演出後,台灣藝術家馬上受到當地策展人邀約,積極洽談進一步合作,開拓台灣與國際的行為藝術交流。

2014年「心與海: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國內外藝術家於台南鯤鯓海岸進行集體行為。

「阿川行為群」(ArTrend Performance Group)站在最草根的位置,朝向最前衛的方向,像是一株深根的樹苗,位於南台灣商業性較低的地理位置,無論是生活空間或是生存空間都有極大的可能和挑戰。正也因為如此,行為藝術得以毫無侷限地發展、發聲。行為藝術的精神在於接納、包容多種價值,這類時間藝術(Time-based Art)並非為了具象的成品而創作,流動的過程與經驗更為重要。對葉子啟來說,一個好的表演在於創作者是否真誠、是否具有新意,身體觀念雙雙到位,而觀眾的任務除了「在現場」之外,或許更多的互動、對話、表達內心世界,對藝術家來說,才是比掌聲更為珍貴的回饋。

2004年以色列藝術家Tamar Raban受邀參加「台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展」,在台南孔廟實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