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全破的一天──楊升豪《卡關》
2016
11
09
文|吳政翰
圖|吳政翰
見證世代觀點,對話當下世界——2016新人新視野
新生代編導楊升豪與雷射團隊合作,在新作《卡關》打造一反映現實世界的虛擬境地,搭配各樣雷射圖像,探討人性的慾望、恐懼與罪惡。

新生代編導楊升豪創作能量豐沛,從台大畢業短短幾年時間之內,就已發表不少作品,包括了結合契訶夫經典和台灣國家土地意識的《再現,櫻桃園》、以存在主義出發進而延伸至當代環境議題的《尋找貝克特》,以及描述一位心理醫生患了熟知的精神官能症而衍生出種種荒謬行徑的故事小品《心裡話》等。這些作品內容和形式皆有不同,但切入觀點大多以古照今,或者藉由看似陌生的故事背景來喻托現實,反映社會困境。不過,這幾齣戲在議題素材和形式選擇上,卻讓編導自已坦言「覺得距離觀眾較遠」,創作狀態因而陷入了瓶頸。有趣的是,如此卡關所帶來的挫折感,促使他去尋找、觀察、感受更貼近觀眾的現代議題,或多或少成了新作《卡關》的創作靈感和動力。

為貼近觀眾,楊升豪從生活中找素材,期望作品能使觀眾更有共鳴。

當虛擬侵入現實

二十世紀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生活越來越便捷,但就另一方面來看,也越來越依賴電腦、手機、網路等產品所共構而成的體系。特別是近幾年來,人類食衣住行等生活型態因資訊科技而產生了劇變,臉書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LINE改變了工作辦公的習慣,甚至過去這兩年,從人工智慧軟體AlphaGo打敗了世界聞名的高段圍棋職業棋士,到「寶可夢」遊戲掀起了一陣抓寶風潮,種種跡象,一再顯示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分野越來越小,也更加讓人分不清,人類與機器,誰才是擁權的主體,誰又是受制的客體?楊升豪亦觀察到,兩者如此疊合的現象,似乎也反映在劇場展演形式上,比方說最近開始流行的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透過裝置、聲音和影像,將觀眾置於數位科技所產生的幻覺之中,當戲裡出現在坐雲霄飛車的場景,觀眾就真的感覺像在坐雲霄飛車,此刻的虛擬世界儼然浸/侵入了現實世界。

《卡關》排演現場。

非常巧合地,正當楊升豪在思索這方面題材的同時,觀賞了榮獲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的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開發」(CBMI)的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演出,與之產生了十足的共鳴,不僅更加體認肯定數位將會是未來生活的趨勢,也更進一步地激發了在創作中融入虛擬實境的想法。除此之外,他更有興趣的是,在這樣數位化、虛擬化的未來社會底下的人,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而問題該如何解決,這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又會是怎樣的人性?相較於之前作品多聚焦於環境與現象等社會狀態的描繪,《卡關》所書寫的不只是對於未來社會的想像,並且試圖更深層地去探索人性。

全劇試圖在幾乎空台的舞台上以各式雷射圖樣刻劃出虛擬世界的樣貌,透過黑暗中的光束去探看人性的慾望、恐懼與罪惡。

科技未來,人性觀照

背景設置於一個現實和虛擬漸漸全然交替的後網路時代,《卡關》劇情描述一群面對生活困境、無法滿足現狀的人類,在人生「卡關」的時刻,紛紛進入了一個叫作Second River的虛擬世界中,在此不僅運作規則完全重新制定,孤絕於現實之外,而且量身打造,獲得了不同以往的身份、絕技和人生目標。過程中,就像網路遊戲一般,關卡一個接著一個,再怎麼困難的關卡都有辦法通過,失敗有重來的機會,死亡有復活的可能。現實的困境,彷彿就這樣順利地破關了。

面臨人生「卡關」的時刻,人類透過虛擬世界來獲得「破關」的滿足感,然而他們也能一舉衝破現實人生的困境嗎?

此劇出現了一位AI人工智慧的角色,成了整個虛擬世界系統的守門人,擁有凌駕於人類之上的權力,並且可思考、有感受,如同人類一般。然而特別的是,編導並未把人工智慧這個角色塑造成一個全能的上帝,而是賦予他渴望、關愛,觀察世間百態,對人性好奇,並從觀察中學習、成長。於是,在這虛擬國度裡,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並非絕對,而是有著微妙的平衡和變化。一切看似自由的選擇,都是在人工智慧的掌握下發生,那麼人類在此究竟還有多少自由意志和選擇權力?當虛擬得以取代現實,記憶是否也會隨之消失,人類狀態又是否因此而改變?漸漸發展到最後,一次一次被迫面臨挑戰,不知不覺中,現實的難題又再度在虛擬世界裡被掀起,這次的卡關,似乎已不再是系統設定所能解決。因此,整篇劇情看似呈現的是虛擬世界的樣貌,事實上仍是現實世界的反照,所處理的命題仍是恆久不變的人性──欲望、恐懼與罪惡。

楊升豪謹慎地拿捏雷射的使用,在提升觀者視覺體驗的同時亦小心不讓特效搶過劇中焦點。

雷射造景強化空間體驗

形式表現上,由於製作預算有限,展演並未朝沉浸式劇場的方向走去,而是呈現劇中人浸入虛擬世界的過程和狀態。結合了CBMI的多媒體藝術,全戲試圖在黑盒子劇場裡,幾乎空台的舞台上,以雷射造景、轉場,透過多種不同的圖樣表現,直接刻劃、編織出虛擬世界的樣貌,同時強化了視覺上虛擬、虛無的質感,亦可迅速切換劇中不斷流動的空間,如家中、各處關卡、法庭等。整場下來,富饒視聽,以多元的聲響及雷射效果,期望打造出了難得一見的舞台景觀及空間體驗。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調整,每一個「卡關」的時刻都醞釀著更好的故事。

形式選用雖然大膽,但楊升豪對於形式與內容之間該如何拿捏,態度仍相當謹慎,因為一不小心,如此視覺強烈的手法,可能就會過於炫目,搶掉劇中所處理的內容焦點,致使整體流於形式。對他來說,雷射的使用不僅要有效地出現,還要掌握節奏上的變化,而非一直閃來閃去就好,不然觀眾一下子就麻痺了。此外,雷射跟其他設計和技術環節結合,可能有加乘作用,例如舞台上可能放鏡子,讓雷射可以反射,生成不同的視覺效果,但也必須互相密切配合,包括顏色、材質、節奏等,如何相互協調,如何避開干擾。如此一來,不僅視聽層次更加豐富,複雜多變,與各設計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也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有機地組構各自豐富的設計元素,共同搭建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進而達到編導所期許「一加一大於二」的目標。

有了貼近觀眾的題材,有了琳琅滿目的設計,《卡關》一路發展下來,最為困難的,莫過於如何在短短五十分鐘的篇幅限制內,說好一個故事。對於這點,楊升豪不斷調整結構,不斷與演員們溝通,不斷與製作團隊協調,不斷用各種方式和角度來重新觀照這個故事,不斷遇到問題也解決問題。如同劇中人物,楊升豪歷經了過去創作的卡關,爾後突破了關卡,現在又再度遇到更多更艱難的挑戰,這關過後或許仍有下個關卡,仍得持續闖關,沒有休止的一刻,沒有全破的一天,彷彿現實呼應著虛擬,戲外人生實踐著戲內哲學。

 

【演出訊息】
2016/11/18-20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東向製菸工廠2樓)
2016/12/03 @彰化縣員林演藝廳小劇場(員林市大饒里員林大道二段99號)
2016/12/10 @高雄正港小劇場(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區B9倉庫近高捷西子灣站出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