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的現況討論與他山之石──記「旅人藝見」系列講座(2)
2016
03
30
文|賴柔蒨
講座第二場由現為國藝會臺灣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的主持人孫平主講,以「獨立藝術經理人煉金術:一當代舞團的國際巡演經驗」為題,延伸分享相關國際巡演及行銷經驗。

一當代舞團的《城市微幅》在華山首演之後,由於在技術上承擔著過高的風險,因此即便獲得國際邀請也無法前往實行。(攝影/許斌,一當代舞團提供)

孫平:藝術家與製作人之間的專業分工與信任

第二場的講者孫平,現為國藝會臺灣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 Fly Global )主持人,同時也是編舞家蘇文琪長年合作的獨立製作人,本次以「 YiLab. 一當代舞團團隊經營管理」為講題,分享一當代舞團的營運方向,以及國際巡演、行銷的經驗。

蘇文琪在 1995 年成立「一當代舞團」後,於 2002 年進入比利時的當代舞團 Kobalt Works 工作,期間僅零星在臺灣發表小作品。直到她回臺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正式在 2009 年發表第一件關注新媒體藝術的作品《 Loop Me 》,迄今累積有四件完整作品,開始讓國際策展人看到她的發展脈絡,累積不少國際巡演的經驗。

2015年受邀至布魯塞爾藝術節演出的《身體輿圖》,正式打開蘇文琪在歐陸的知名度,並獲得國際各地邀約。(攝影/許斌,一當代舞團提供)

思考著何謂新媒體美學,蘇文琪首次推出以影像運用討論身體的作品《 Loop Me 》,在當時並未立即受到國內表演藝術界的注目,反而是該年應邀來臺擔任臺新藝術獎評審的國際策展人看了排練後,在日後邀請《 Loop Me 》到巴黎演出。該作品於 2010—2012 年期間斷續在歐洲各地演出。舞者出身的蘇文琪從零開始,學習製作的環節,而大多是視覺藝術背景的成員也越來越進入表演藝術的思考模式;團隊的默契靠點滴經驗慢慢累積。

2010 年的《 ReMove Me 》讓觀眾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下進場看表演,安全性受到檢視,一位義大利策展人曾希望策劃這個作品,但因為安全問題而作罷;《 ReMove Me 》無法出國巡演,也讓團隊上了一課。 2011 年《城市微幅》獲得當時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鑑計劃」的補助,有了一百多萬的製作費,讓團隊可以實現矩陣結構動力聲光大型裝置的設計,但卻因為技術硬體細節預算的評估落差與錯誤,最終改使用較為基礎的動力馬達,而無法全效能實現設計團隊的理想。因為這樣的技術障礙導致《城市微幅》在華山首演之後,無法承受再次演出時的技術風險,當時有獲得國際邀請也無法實行。隔年的《身體輿圖》,雖然技術穩定度高,但作品中有大量的文本,藝術家以呢喃的方式呈現,文本宛如抽象的舞蹈音樂、旋律,所以沒有字幕,這也使得部分國際策展人擔心自己的觀眾會無法理解作品。

比利時的當代舞蹈在世界舉足輕重,其中「布魯塞爾藝術節」則是眾多藝術家的發跡所在,蔡明亮的《玄奘》曾在 2014 年受邀至當地演出。(圖片來源╱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

2015 布魯塞爾藝術節正式打開歐洲知名度

承接過去的經驗,每一個錯誤經驗都是最寶貴的學習。 2014 年《城市微幅》的重製,有效運用預算與充分的技術經驗,設計出了較好的動力裝置,團隊也在一開始就將巡演納入舞臺的設計思考。新版《 W.A.V. - 微幅》將在今年到法國演出,而《身體輿圖》則在 2015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 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 )演出後,成功為蘇文琪與一當代舞團打開更廣的國際知名度。

比利時的當代舞蹈在世界舉足輕重,而許多重要的比利時編舞家都由布魯塞爾藝術節發跡,策展人 Christophe Slagmuylder 在 2014 年推出蔡明亮《玄奘》的世界首演,隔年再推蘇文琪的《身體輿圖》。由於連續兩年策劃臺灣的節目,為了更瞭解這片土地,策展人特地來臺親自接觸劇場、舞蹈、視覺藝術的創作者。

過去蘇文琪在歐洲的演出多為小製作獨舞,類別也被歸在新媒體或較為冷僻的小眾; 2015 布魯塞爾藝術節的《身體輿圖》正式打開蘇文琪在歐陸的知名度,讓大家看見她長版作品的創作能力,之後也去了希臘喀拉馬塔國際舞蹈節( Kalamata )、瑞士日內瓦拉帕蒂藝術節( La Bâtie – Festival de Geneve ),並參與韓國光州亞州藝術劇院( Asian Arts Theatre )開幕藝術節演出。

孫平認為「團隊在面對團隊經營、國際巡演或國際共製時,真正重要的關鍵是創作者與製作人或經理之間的信任。」(國藝會提供)

原本光州亞州藝術劇院的開幕邀請蘇文琪做新的跨國製作,然而孫平對施工中的劇院與籌備中的劇院團隊有些疑慮,雖然在號稱亞洲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的開幕做新製作,會是十分重大的經歷,但萬一出問題也就全世界知曉了。於是舞團選擇演出《身體輿圖》;在這次的經驗上,一個已經掌握好巡演環節的舊作是比較穩扎穩打的選擇。光州新劇院的開幕,也的確因為韓國文化部的紛擾造成不少狀況,所幸舞團以舊作登場,不至於發生新製作受挫的窘境。

臺灣的現況是舞臺少、藝術家多,所以藝術家只要遇到各種機會都會盡可能抓緊。被委託製作新節目,就做得很大很滿;各種國際藝術節都想參加;或是與國外平臺洽談演出規格時、技術要求時不斷讓步,屈就主辦方;這時,製作人或經理就必須在一旁提醒。一個作品集合太多想法或材料反而失了焦點;而國際藝術節依其特色吸引不同的觀眾與買家,需評估自身作品屬性與藝術節是否契合,並衡量補助與演出費能否平衡;當決定參加國外藝術節或平臺,在與主辦方溝通執行面的細節時需沉著冷靜,切莫因為一心想演出而一味配合對方要求。

孫平認為每個團隊在面對團隊經營,國際巡演或國際共製時,真正重要的關鍵是創作者與製作人或經理之間的信任,而這層信任除了彼此的默契與熟悉,更奠基在各自領域的專業度,唯有藝術家作品的成熟度,與製作人對市場的敏銳度都能與時俱進,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步都需要雙方的充分準備與深度溝通,如何精準把握機會,又能沈著前進,讓團隊或藝術家的創作經驗扎實累積,是經理人必須從旁理性協助的。而如何讓合作經理人得到充分授權與共同持續成長的機會,也是確保團隊可以轉向專業經營,並保有活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