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數位科技席捲、每幾年就改變一種生活模式的時代,「Y世代」1的詹嘉華觀察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正經歷一次巨大的變遷,在「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The Y Generation:Artificial Corporeality - Solo Exhibition by Zhan Jia-Hua),透過裝置將其對當下世界的感受具象化,直指最核心的命題。
突破數位裝置常給人冰冷、工業、無生命的印象,詹嘉華於當代藝術館展出的「Y世代:人造知覺」透過動態影像、3D列印、人工智慧等科技,將現代人在數位時代尚無以名狀的感受具象化,這些令人立刻發生強大情感共鳴的機器裝置,不但牽引觀眾情緒,綻放喜怒哀樂,也讓善深思者無可避免地回到終極大哉問:「我是誰?」而這也正是詹嘉華花了4年時間打造出來的數位幻境所要探問的議題。
我是誰?問問題的是誰?
踏入展覽入口,詹嘉華開門見山拋出核心問題:「我是誰?」
作品《虛擬角色:藝術家 詹》(Virtual Role : Artist Zhan)是一個可愛的小方塊,發出聲光邀請你加它LINE好友,回家後,你可與它進行無窮的對話,這個可愛的對話機器人名為「czk5896n」,它是詹嘉華嗎?還是一個替身,一個僅會回應而沒有意志的「殭屍」?
究竟,能被稱之為「我」的東西是什麼呢?是身分、姓名、身體、行為、記憶、感受、還是認知?還是由這一切建構出的聚合體?我們通常花最多時間關注現象、做出反應,卻難以回頭觀察──那個觀察這一切的主人在何方?正在透過什麼樣的濾鏡來觀察世界?
展覽入口,是曾獲「第七屆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視覺藝術類首獎的作品《身體構圖II》(SomaMappingII),以動態捕捉技術將觀眾的身體資訊如實記錄下來,將其個人特徵移除,轉化為無衣物無面目的空白人影後重複投影在現場屏幕上,讓觀眾可在屏幕上看見自己白化後的影子,也會看見存在不同時間空間中出現的人形,眾人影如同活在資料庫中的鬼魅社群,在展演時被放出,共時存在於同一個現場。
《身體構圖II》宛若一具數位的「捕靈器」,而在這搜靈的長廊上,《身體構圖II》身體資料庫(SomaMappingII Database)將於法國、德國、韓國、義大利與臺灣等地展出時所攝錄的身體影像資料,分別被顯示在不同的螢幕上展現出不同國家、文化中的身體感,短暫出現在螢幕前的個人被取樣成為該社群的某種面貌代言,呼應或打破某些對該國的刻板印象:「韓國人的身體感比較拘謹,法國人比較敢互動嘗試,還有人在鏡頭前跳起華爾滋;比較意外的是義大利沒想像中活潑……」藝術家的觀察如此,而在身體工作者、舞者的眼中看來,這個資料庫更展現出多種意想不到的身體樣貌,更影響了觀者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與運作方式。
詹嘉華表示:「我想讓人看到身體最原始的樣貌。」除了展現出不同社群的身體型態,也觸發觀眾模仿、學習的本能。當人觀察到一個單純的身體,不受限於面容、服裝等慣於辨識的符號,便能輕易地達到平等的觀察態度,帶動自己的身體產生感受,無怪乎這個裝置觸發許多舞者、瑜珈老師或身體工作者的直接反應,透過觀看如此大量純粹的人體動態,對自己的身體也產生了更深入的感受。
數位時代的身體靈光
《訊息》L系列(Message L series)為一座巨型作品,蔓延至滿室的粗大光藤從四面八方鑽入人形模特兒的臉部,發出巨大的電子聲響與變化的光頻,光頻採自圖片、字句、文章,經數位編碼後成為閃爍的光頻,模擬神經元的訊息傳導,令人怵目驚心:我們的神經是否其實已經外部化,任人灌輸任何資訊?無怪乎詹嘉華要在其中藏一句話:「地獄已淨空/惡魔在現世」了。
詹嘉華於展覽說明中提問:「資訊與訊息本身應為中性的存在,卻因著個人的使用狀態產生不同的意義和重要性,引導觀眾思考自己是否已經迷失在資訊的慾望中?」在這應是極度引發躁鬱的光線與聲響中,竟意外創造出一種放鬆感與療癒感,成了觀眾票選結果中最受歡迎的作品。這也許也是一種諷刺:眾人其實深愛著能主宰自己的事物。而當我們在這重重虛幻光影中回首,就在入口處原來藏有一鏡面的臉,映照著這一切:觀照者永恆不變,用心若鏡,胡來胡現,能觀不動者方能解脫。詹嘉華這點睛一筆,令人會心一笑。
軟實力小姐(Miss Soft Power)以詼諧的方式表現詹嘉華自身在外國面臨國家認同與自我解釋的困境,一旁的《訊息:雲》L系列(Message: Cloud L series)則為一把雲狀的傘,當觀眾鑽入底下,雲朵便會閃爍光線與其互動,象徵現代人發表/接收訊息的姿態。
觀眾票選最受歡迎第2名「日常」(Untitled),則以主機板構成的城市做為背景,上頭光雕以各種「負能量」字句,詹嘉華說:「我常覺得我們活在城市裡,每天重複一樣的念頭、追求一樣的價值,用一樣的方式評價自己,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追求,只是活著,像是螻蟻。」城市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創造物。主機板構成的城市,像極了城市的空拍圖,也很像自動化工廠中必備的控制機板,人類創造出城市這個外部結構,也許只是基因中寫下的腳本再現。
「公民擠壓」(Squeezing Citizenship)系列與後頭的「公民擠壓:理想國的擬像」(Squeezing Citizenship: Utopia of Simulation)系列作品中,詹嘉華邀請曾參與社會運動的公民們,以3D捕捉技術將抗爭當下的身體姿勢記錄下來,並以3D列印出螢光的人偶。這些螢光的人偶或掛在天花板上或落在地上,一旁是巨大的輸送機台,觀眾可選擇將列印好的人偶放上輸送帶,任其升至5公尺的高處後墜落,同時亦隱喻人們掌有決定自己是否成為迫害他者的權力。人偶從高處摔落的聲音與樣子,不僅引發出驚感,更觸動觀者內心的聯覺疼痛,那一點一點累積傷害的樣子像極了現實對人類情感的影響──傷害從來不是一次將心破壞掉,而是一點一點累積內在的裂痕,直到一日斷裂、手足分離。
身體作為表達感受的媒介
看過這個展覽後的感受與其他展覽相當不同,不僅是頭腦留下印象或藝術創作者的論述,也不只是美感的觸動,其中的訊息與理解走的似乎不是頭腦分析一途,而是讓觀眾能透過視覺聯動身體直接感受,捕捉其想表達的訊息。令人好奇,藝術家詹嘉華是如何找到這條身體對身體(B2B,Body to body)的傳達方式?
她說:「我們一直認為身體是身體,然而向內觀察時,會發現身體是隨著時間改變的,每個當下的感受都在改變,很大程度受到環境的影響。」詹嘉華的創作理念受身心學(Somatic)觸發甚多,此學門不將身體看做單純的符碼或工具,而是回到真實的感受,同時探討身心的聯動關係。身體是支撐生命與行動的工具,是表達感受的媒介,也是自我觀照的唯一場域。因此當詹嘉華以觀照者角度探討環境時,便能不將身體與心靈、環境分開,以符號論議題,才因此創造出讓觀眾感同身受的精準設計,引發人內心最深的共鳴。理解自我困境與各種情緒的真正源頭,對身處的環境做出正確的反應,是人類脫出自我困境的良好途徑。「Y世代:人造知覺」展則是讓這時代的焦慮與所關注者顯影的作品中美好的讚歌之一。
「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
時間|2018/10/6(六)-2018/12/2(日)
地點|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註1|指1981年至2000年出生的世代。Y世代,年幼時數位科技並不普及發達,成年後周邊充斥著數位化與訊息化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