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走過的十年──「新人新視野」支持系統回顧
2017
12
18
文|吳政翰
【新人新視野十年特輯2】我們曾享有的同片星空——新人新視野十年回顧
「新人新視野」專案作為一個提供新銳創作者大膽實驗的平台,所給予的支持不僅僅是經費補助,更包含了行政統籌、場地申請、導師制度、技術支援等資源協助,陪伴著創作者一同走過呈現完美演出的必經之途。

自2008年開辦以來,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已邁入第十個年頭,曾是魏雋展、李銘宸、葉名樺、楊乃璇、董怡芬、周東彥等劇場導演、編舞家、音樂家或跨域藝術家初試啼聲的起點,不僅提供了新銳創作者一個可以大膽實驗、增加能見度的平台,後來也成為不少其他單位關於補助新人的參考基礎。從作品發展的初期、中程到最後的正式演出,國藝會除了給予製作經費的補助以外,也提供了其他支持項目,包含了行政統籌、場地申請、導師制度、技術支援等,以各方面的資源協助、陪伴著創作者,使其能更專注心力於創作本身。

2013新人新視野的發表場地以文山劇場為主,傾向做一場正式的展演。

整個補助機制中,最能實質上支持創作的首要條件就是經費。補助金額從2008年每位12萬,補助15位,經過評估後,隔年開始増為15萬(包含面談補助款1.5至3萬,補助人數則減為6至11位不等。一直到了2013年,每個作品提高至多50萬,且演出票房皆歸創作者,並自2014年開始至今,補助人數維持在3位。十年相較之下,雖然補助人數減少,但每個作品的獲補金額也提高了不少,使創作者能有更充分的經費,更全面精準地完成他們所提出的展演企劃。

除了給予創作者們經費上的補助,「新人新視野」亦提供場地上的協助,包括了演出場館及排練場地的申請,這部分也是諸多創作者認為整個計畫中幫助最大的一環。自2008至2012年,此專案與兩廳院合作,演出場地就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不論硬體條件或場館規模都非常適合形式實驗的中小型創作。然而,從2012之後,由於種種因素,兩廳院不再參與「新人新視野」,專案所面臨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場地,於是2013年嘗試與台北藝穗節合作,並協助洽談文山劇場等場館。然有趣的是,藝穗節的場地雖豐富多元且各有特色,但該年的專案獲補者仍大多選用較為正規的文山劇場,傾向做一齣正式的展演。

翌年,專案將演出場地訂在空間相較完整又充滿實驗可塑性的松菸Lab實驗室,在此連續舉辦了三屆。一直到了2017年,因為松菸檔期問題,專案轉而向台灣戲曲中心合作,將演出場地設於多功能廳,不僅硬體設備更為完整,且適逢戲曲中心開幕,頗具意義。只不過,戲曲中心由於本身定位,所邀演或合作的對象傾向於以傳統為根基的創新作品,因此接下來的演出場地會落腳在哪,仍充滿變數。

2008至2012年,新人新視野選擇於適合中小型創作的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作品巡演,面對全台觀眾

為了統籌每個獲補計畫在行政上的相關要務,每一屆的「新人新視野」也都安排了一位製作人,一方面是國藝會與各團行政的對口,另一方面作為各組之間溝通聯絡的橋樑,協助處理包括演出場地、場勘申請、演出巡迴、校園宣傳、售票系統、各類文案等事宜。同時,因應每個場館不同的硬體條件及每齣作品不同的展演需求,每屆專案也都有一位技術統籌,負責協調燈光、舞台等技術方面的相關事宜,包括了估量哪些器材可共用、哪些器材需外加,以及搭設觀眾席等。不論是行政上或技術上的統籌角色,對於這樣多齣展演共享一個場地的計畫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為了增加作品能見度,此專案也提供了作品巡迴演出的機會。自2008至2012年的巡演機制,是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再由入選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另行給予補助。到了2013年,則由國藝會事前先洽談好外縣市的場地,為獲得巡演機會的團隊們免去找場地的困擾,但原本的美意卻遇上了時間的問題。優選作品要到九月才會知道自己有無被選出,而十一月就得巡演,許多演員因為個人檔期便無法配合。

李銘宸作品《Dear All》曾為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入選作品。

於是,從2014年起,整個專案作了微幅修正,建立了完整的配套,從一開始就直接選出三組,演出場地直接包含臺北、員林、高雄三地巡演,整套方案一直沿用至今。演出在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的確讓作品有了面對不同觀眾的機會,也讓演員多了些上場的經驗,但另一方面勢必會增加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每個場地環境與設備狀況的不同、觀眾席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各地觀眾的反應差異等,各團隊也因此增加了不少磨練和學習的經驗。同時,為了增加各地觀眾群,主辦方安排了獲補的創作者們走入北、中、南的校園,大多是表演藝術相關科系,近身與在校的學子們直接面對面對談,分享關於作品的點點滴滴,而創作者亦藉此有了訓練表達自我創作概念及梳理整體發展過程的機會。

董怡芬與王靖惇演出作品《我沒有說》。(2011第四屆新人新視野董怡芬作品)

專業諮詢,不僅提供建議更溫暖陪伴

除此之外,專案也提供了關於創作實質上的諮詢協助。整個專案期程中,會由主辦方安排一次聯合整排,邀請當時的評審委員或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出席,了解作品的發展狀況,同時給予階段性的建議,供創作者們參考。排練過程中,主辦方也會建議各組安排一位創作顧問,沒有身份上的限制,不限老師或同儕,可以是團隊裡的一份子,也可以從外面尋找,或者不見得需要,全由獲補者自行決定,目的不是監督或審查,而是在整個作品發展過程中,提供獲補者創作上的建議和心靈上的陪伴。因此,就作用來看,創作顧問更像是所謂的「戲劇顧問」(dramaturg),不論在劇作或舞作裡皆常見這樣的角色出現。2016年,國藝會還安排了觀察員,訪談獲補者們對於作品的想法,並近距離地側記作品排練的發展概況,從初期、整排到最後的演出,特別針對所遇到的問題和之後的解決方法來著墨。

十年下來,綜觀整體,「新人新視野」專案所提供給獲補者們的支持,不僅僅只是經費上的補助,也有行政或技術上的協助,還涵括創作層面的諮詢,可說是面面俱到,處處周全。每一屆的過程和成果皆會納入討論,針對每一年所遇到的問題和狀況,再度討論、溝通、調整,作為下一年專案執行上的參考,不論是補助額度、場地合作、行政統籌、硬體技術、巡迴演出等事宜,甚至與排練發展更密切相關的創作顧問,目的即在於希望新人們能夠在最有效率的資源條件下,打造出最符合創作初衷的作品,藉此引領觀眾們一同探索作品所承載的新視野。

2009第二屆新人新視野謝杰樺作品《安娜琪的夢想》,探討暴力爭奪中不穩定的平衡,並且尋找新的舞蹈身體。(攝影/守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