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耕校園,國藝會於2017年推出「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藉此聚集高中職線上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參與,除了培養小說的精讀能力,同時藉新世代的創意,進行以文學為契端的系列發想。會中除了邀請北一女中、師大附中、建國中學、彰化高中、復興高中等5校6名線上教師進行分享會,亦邀臺大臺文所張俐璇教授以研究角度探討小說文體在臺灣文學場域的發展。作家巴代、鍾文音、林哲璋等人亦到場分享創作歷程,提供線上師生小說教/寫的可能途徑。
深植高中職小說讀者 五校線上教師接力分享
師大附中王淑麗校長與國藝會執行長彭俊亨首先肯定本計畫將讀者設定為高中職在學生,藉此深植小說讀者的養成。國藝會獎助組總監藍恭旭總接著以「小說是一切敘事的源頭」為引言,認為小說提供讀者理解文字及世界的面向,相較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學生,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的「尋找下一個世代的讀者」相形重要,執行面上,在課程、教學、學習三項自主外,計畫亦由研究員進行課程觀察紀錄,再透過社群連結,達成校/課繼交流目的。
◇北一女中高誌駿老師:閱讀,沒有標準答案
以「我行我塑——談小說的人物書寫」為題,高誌駿老師以班級群體為單位,「焦點討論法」(ORID)做為教學策略,由客觀切入主觀思維,在結合個人經驗後產生具個人化風格的發想,讀者因而在第二階段逐步完成個人對文本的想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發揮,他特別以全聯廣告為例,透過新媒體素材展示「沒有標準答案的詮釋」,讓多元觀點與思考應運而生。
◇師大附中黃麗禎老師:閱讀,與生命歷程貼合
以「馬勒隔壁——走過故事走過生命」為題,以科學班學生為對象的黃麗禎老師,以巴代《走過》為閱讀文本。在作品擇選上,黃老師提醒,除了必須真心喜歡作品,作品內部也必須兼具多元文化,甚至進一步探討自我生命歷程、尋根的必要。此外,在計畫執行上,有限的課堂節數中,必須思考的是將閱讀文本包夾在體制內的可能;其次則是科學班學生在文學閱讀上如何同科學般進行操作試探的經驗;第三則是虛小說創作與實地踏查的結合。另外,黃老師提醒,目前國文教科書所選的小說多是單篇小說,因為篇幅限制,導致每篇小說都是「孤立的」,因而「從篇到書」的轉折成為學生首要挑戰任務,因此,理解小說人物以及對於自我生命感受的訓練,也是讀者面對自我的重要歷程。
◇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閱讀,打破傳統表現框架
由於吳昌政老師未能出席,其學生賴楷傑代表進行分享,以「成長小說閱讀推廣企劃──國文課的專題式學習」為題,高一學生為對象,以「成長小說」為共同主題,文本選擇上打破時空限制──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楊双子《花開時節》、李屏瑤《向光植物》、林哲璋《福爾摩沙惡靈王》、沈從文《邊城》等。從企劃書的書寫、活動推廣,於學期間帶領學生完成小說閱讀推廣企劃,並檢視學生閱讀進度,除了要求平日撰寫讀書心得,也在國文科段考命題中,以申論題型加入長篇小說的議題討論,包括小說的高潮,以及成長的意涵兩大重點。此外,在創作形式上,以學生為主力的推廣者為計畫目的,學生除了透過臉書(FaceBook)、IG(Instagram),用文字、影片等形式抒發己見,也曾前往臺大臺文所參與桌遊研發課程,並完成以林哲璋《福爾摩沙惡靈王》為基礎的桌遊。「閱讀推廣」藉此除了打破校園與教師的限制,甚至逐步告別傳統表現框架,因而獨立具備新世代的風格形式。
◇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閱讀,不該墨守陳規
「老師,我們比較想要墨守成規耶!」當陳育萱老師將閱讀計畫帶回彰中,學生第一反應竟是如此,然而她卻未被這群「肖想墨守成規」的高中生勸退,反而搭配臺灣地方文史做為主題的「全國高中職奇幻文學獎」為誘因,就此展開與6名高中獎金獵人的小說閱讀與寫作課。她以林哲璋《福爾摩沙惡靈王》為閱讀文本,細理文史脈絡外,更因有參加文學獎的終極目標,分析寫作技巧,成為課程最大重點,特別探討語言技巧與作者和讀者之間信任連結的重要性,故陳育萱老師認為奇幻文學是在現實基礎之上,建立一條通往奇幻世界的通道,「一旦學生了解他逃遁到的陌生世界,他也更能理解他身處的現實世界。」
◇復興高中謝綉華老師:閱讀,跨學科結合的可能
謝綉華老師以「且歌且行──當高中生與《短歌行》相遇」為題。以鍾文音《短歌行》為文本,並以3名高二學生為對象。首先面對大量穿插在小說中的臺灣史,謝綉華老師特別邀請同校歷史科楊鎧銘老師合作「談《短歌行》中的臺灣歷史」,拆解小說曾被視為障礙的島嶼歷史知識,因而建議在「國文科」之外,本計畫在跨學科的可能性。只是在深入閱讀過後,謝綉華老師提及原本的大障礙彷彿不再是阻礙,因為歷史「只是陪伴閱讀線索之一」,讀者最終透過文字與小說人物緊密貼合行進,直至結局。此外,謝綉華老師也分享小型討論的優缺,優點在相較大班及課程,學生皆有發言經驗、專注力與參與度相對提高,然而,討論範圍的限制與活動的不易也是相對缺點。最後,以學生經驗為例,她提醒在齊一教科書標準下,部分學生經常沉默,而體制外作品的閱讀,卻能促發這些經常保持緘默的學生發言。
來自研究端的觀察 張俐璇教授:新世紀島嶼文學風景誕生
張俐璇以「歷史長短調──新世紀臺灣長篇小說教學與研究」為講題,除了爬梳臺灣長篇小說發展脈絡,同時肯定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專案」等獎助直接或間接助長臺灣長篇小說生產,她以201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為例,對照上官鼎《雁城諜影》,與同年共同獲得臺灣小說金典獎殊榮的甘耀明《邦查女孩》、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前後呈現「民國史」與「殖民史」史觀,藉此呼應新世紀島嶼文學兩道迴異歷史風景。在計畫觀察上,透過不同學校的交流,從閱讀、理解、應用到創作,肯定學生在形式上有別以往的成果展現,除了小論文與行銷企劃,桌遊設計更呈現新世代的特色風格,而數位遊戲、與書展、博物館等策展活動則是進一步可行建議。
作家現身 談「我的小說,怎麼教?!」
作家鍾文音、巴代、林哲璋壓軸,分享個人創作歷程,藉此鼓勵中學生提筆創作。鍾文音以創作為題,提及個人經驗與家族史為個人創作題材來源。在教學上,認為語言的使用、脈絡化閱讀與個人的領悟力是閱讀與寫作須著重之處,她舉自我經驗為例指出,高中時期酷讀瓊瑤等言情作品,當時的教師藉此引導張愛玲作品閱讀,同樣以愛情為主題,閱讀或寫作層次因而大躍進。
林哲璋首先提及碩士班期間大量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因而思考臺灣「妖怪書寫」的可能,並成為《福爾摩沙惡靈王》的創作背景。此外,相較於高中時期的文藝投稿,林哲璋意識到過去的文字生產,多是母親無法理解的作品,然而童話卻能讓母親將自己的作品帶到工廠與同事進行分享,童話的書寫因而成為創作定位。
巴代分享從情詩、短篇小說,過渡到中篇小說,再到第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歷程,至今完成12部長篇小說的巴代認為自己「所有寫小說的能力都是從閱讀而來」,通俗小說為閱讀起點,文學陪伴巴代走過青年時期的茫然,故當巴代提筆書寫,才意識到過去的閱讀早已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與經驗相互搭乘,寫作因而沒有障礙。此外,巴代提醒田野調查並非純粹為了史料的採集,更重要的是為了實際感受周遭變化,「這些都是小說臨場感的重要經驗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