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我,在這裡相遇──高校閱讀實驗計畫
2018
08
15
文|黃琇苓(苗栗高中國文教師)
尋找下個世代的文學讀者
國文領域包含語文、文學與文化三部分,進入課堂中,從基本的語文能力開始,聽、說、讀、寫、閱讀、標點符號,彷彿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門七件事,有了基本配料後,開始要烹飪出一道道的好菜,該選擇怎樣的文本,又該怎麼開始讀好一個文本?

正值教改波濤洶湧之際,課綱、素養、閱讀理解等紛然雜陳,關於文學,今天,它距離我們有多遠?此文探尋高中端的文學身影,訪談高中教育界的聲音,訪談師大附中黃麗禎老師、新北市丹鳳高中宋怡慧老師、竹東高中陳婉欣老師、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高雄中學蕭綺玉老師、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及花蓮高農侯建洲老師,重新思考「文學價值」,思考文學的可能性。

文學是__和__

任何文學作品的產生和存在都是源於人們的一種內心需求,只要有人類存在,它就不會消亡。文學,處在文化與符號的邊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説:「文學對人的影響源遠流長。」高中老師文學「視界觀」又是什麼呢?

師大附中 黃麗禎老師:「文學是迷惘與信仰。」
建國中學 吳昌政老師:「文學是情感和思想。」
萬芳高中 吳慧貞老師:「文學是開始和結束。」
花蓮高農 侯建洲老師:「文學是眼與心、愛與恨、情與慾、冷與熱、悲與喜、囚禁與釋放。」
竹東高中 陳婉欣老師:「文學是變與不變。」
丹鳳高中 宋怡慧老師:「文學是純與不純。」

以文學為鏡觀察的不僅是身邊變化的世界,更是觀照創作者內心那道隱秘的門,文學的作用是精神的,不論是純與不純、變與不變、開始與結束、迷惘與信仰、愛與恨、冷與熱的相對論,或是情感與思想的深度,在高中老師的國文課堂中,有一種凝望。

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認為文章對學生應具有啟迪性。

教學現場,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選擇「細讀」哪部作品?。誰能洞察文學之門?誰能打開文學之門?誰能跨入文學的門檻呢?高中課程中,該培養學生一個怎樣的文學視野?文學素養?高中國文課堂中,國文課程的進度、深度與文學素養養成的糾結。
 

- 教師端的期待與目標 -

✍【萬芳高中】吳慧貞老師
現今高中課程缺乏感受與理解,較難培養出學生的文學素養,故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想像及前瞻的文學視野,讓學生擁有同理生命及美感的素養。

✍【竹東高中】陳婉欣老師
具備古典和現代文學的閱讀素養、能跨領域從多元角度閱讀文本,進而培養寫作能力。需要視教師上課引導而決定是否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丹鳳高中】宋怡慧老師
視野是大量閱讀與好奇心與探索力搭建的,素養是能實踐並用來解決問題與思辨的,課綱的精神是能體現學生文學素養的。

✍【高雄中學】蕭綺玉老師
精讀課本是第一步,正確的讀書方法一定要著重於自己思考力的應用,讀書有深入的思考過,才有進一步的理解,也才能針對每一事件清楚表述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課本選文,是高中生可以鍛鍊思考力的平台。目前高中課程,想培養出學生文學素養的題型,可分為質的提升、量的擴充。檢視國寫測驗命題特色,在於注重人文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注重分析、思考與論述的能力,其實,回歸到本質,仍是在「說什麼」能吸引人?「怎麼寫」會打動人?「培養閱讀習慣、強化鑑賞能力、深度解讀文學作品以判斷文章的主旨與意義、掌握作者的思路與觀點」是可著手的方法。

✍【師大附中】黃麗禎老師
高中課程中應該培養學生對於文學的博學、審思、篤行。廣博地閱讀各種文學體裁,建構文學史脈絡。審慎思考各類文學觀照的體裁、題材,回歸當時的語境,進而將所學的美學、史學、哲學,以文學的形式來關懷當代社會所謂文學素養,本就是該落實在生活中的道德、價值、情意判斷,而絕非用來考試檢核。

✍【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
文學視野該不該僅有「過往」與「某一小部分的現代」。連一個主題都無法深入開展,又怎麼談素養,遑論視野?這種事情並非高喊素養就會有素養。我認為學生能在當前僵化的體制生存下來就很困難了。檢視一下他們所學的課程,不論是哪一種現行參考書版本,除了遵照課綱選擇課程,其他選文也不具開展性與創造性。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文章寫得不好,而是很好之後呢?應該思考這文章對學生的啟迪性是什麼?

✍【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
「文學」的學習應該和語文應用的學習區別開來。文學的價值不在實用。人生的價值是多元性的,實用很重要,但不只是實用的才有價值。文學不可被取代的價值恰好就在於超越了實用的領域。文學教人怎麼「同情共感」,了解與被了解,愛與被愛,這是生命發展的需求。文學不回答「實然」或者「應然」的問題,但文學指出了人類情感與思想的可能性,讓人不受限在身處的時空情境,而間接擴大了生命的疆域。這是我認為高中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文學視野與文學素養。當然,這樣的視野和素養並不和現實生活衝突,相反地,由於開啟了想像與精神的世界,文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彈性與可能性來面對生活。

關於閱讀,我們有兩種不同的閱讀情緒。一種是怡然的,耐心的,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情節與世界的。另一種則是焦躁的,警覺的,一心想要快速掃描獵取更多訊息的。 前者指的當然是讀書,後者我們可能更熟悉了,除了在線上衝浪還會有別的可能嗎?這是一個需要深度閱讀,深度思考的時代,文學這一盞燈,如何跨越教學現場的重重迷霧,讓學習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能夠沉潛進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靈,理解後,對生命的啟迪……開始閱讀,開始思考!

長篇小說進入教學課堂,為學校國語文教育增添不同的教學想像。

文學課程的可能性

課綱的鬆綁,升學制度的解放,擺脫傳統教學時數上的限制,高中課是開放了多元繽紛的多元選修,讓老師設計課程,讓學生選擇課程。文學不是修橋與建窗口,但好的文學確實會成為美好的媒介,直抵人心。

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認為,學生們對於「文學」可能是陌生的,但對於「人」與「生命」是好奇的,可以提供學生更多「接地氣」的文學作品,藉由時間與空間的相似性或者關聯性,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另外一方面,世界文學經典的引介也很迫切,藉由一些小說,讓學生意識到某些社會議題與人生的重要命題,這與成長息息相關,期待學生養成深入瞭解文本的內容與特色、企劃、組織與團隊合作、結合真實情境,應用語文的想像力與實踐力及運用公共媒體,面對社會大眾傳播自己的想法 。

師大附中黃麗禎老師希望能夠開設「說故事的力量―從閱讀到越讀」,以閱讀做為起點,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找到說故事的脈絡、說故事的方式、說故事的多種可能。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提出影像閱讀與欣賞,剖析理解不同導演在處理媒材上的選擇,甚至進而創造。藉由系統化思考訓練,讓學生習得正確轉譯資訊的能力,並且透過訓練上台的肢體、口語表現等,促進學生對於議題的討論、思考、理解與溝通。最後系統介紹當代哲學及其運用的可能性,重組學生思考事物的能力。並且,將哲學思辯的能力運用於日常生活,亦可結合中外文學或歷史等,讓學生產生拓寬、連結之興趣。

文學不是修橋與建窗口,但好的文學確實會成為美好的媒介,直抵人心。老師們,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課程,不僅僅是閱讀,而是建構在閱讀理解後,生活的連結與體驗!閱讀好好玩,文學好好玩,老師們大膽走出舒適圈,為閱讀加上表達、表演、體驗、探索等跨域行動,誰說文學只有文學家才能玩?大家都可以品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