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是什麼?從何而來?將帶領我們往哪裡去?──黃韶瑩《當我們開始迷途》
2015
09
22
文|謝繕聯
「『迷惘』是一種普遍世代的抽象情感。我希望透過個人對社會的觀察及感受,反映出這時代的現象」──黃韶瑩。

在《當我們開始迷途》展覽中藝術家黃韶瑩透過創作,以自身的角度反觀當代社會,她說:「『迷惘』是一種普遍世代的抽象情感。我希望透過個人對社會的觀察及感受,反映出這時代的現象」。黃韶瑩以「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來形容受到社會體制與集體價值所影響,漸漸在群體中迷失自我的年輕族群,不禁讓我想到上個世紀兩本小說《猜火車Trainspotting》及《在路上On the Road》,在當時也深深的震撼了社會,正是因為其誠實的呈現「真實」。

在選擇藝術創作與現實考量間,讓韶瑩更深刻的思考了迷惘的本質,也促成了本次的創作。

集體的肉身迷惘

家裡從事肉品批發,韶瑩從小就看著動物如何被豢養,化為市場裡的食材販售,為了符合外界賦予的角色功能,個體的生命特色就被模糊了,藝術家思考人類對待其他生物的行為,若放諸社會,彷若就是這時代的迷惘現象,也讓她反思:「是什麼樣的原因促成迷惘的構成?而迷惘的形狀可能是什麼樣子?」於是她以藝術創作作為媒介轉化,呈現當代環境與個體相互關係及所造成的迷惘現象,以動物肉身來表現迷惘可能的形狀。

在《肉身群組》作品中,韶瑩重塑小時候常見肉品運送處理的場景,以一袋袋塞滿的麻布袋仿照吊掛在屠宰架上的羊肉,她說:「每次看著懸掛的肉品,總會讓我聯想到迷惘時的那種無力感」,而當動物被宰殺肢解、裝袋後,生命的獨特性也就在群體之中被弱化甚至漸漸消逝,最後只剩的肉身的體積存在,反觀人類社會,我們也是否也在融入群體社會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獨特樣貌呢?

作品《肉身群組》。

《無名的堆疊》是與《肉身群組》相關的一件作品,只見一輛L型推車載滿肉身已無可辨識的「肉袋」卡在牆中無法動彈,韶瑩解釋她刻意創造如此進退不得的處境,暗喻著我們常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卻讓自己陷入更為窘迫的困境中。

由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延伸,取其諧音與意涵轉換成《余與熊長的都是我要的》,藝術家將獵人與熊的關係連結到人類對待其他生命與同類的態度,彼此間因為利益,因為「你的身上有我想要的,所以我才想要你。」而鏈結關係,在這件作品中,只見代表「熊」的假皮毛被禁錮在四方形鐵架中,熊掌、面貌都已不復在,韶瑩想藉此傳達在現實社會裡,當我們的身體被宰制、利用時,我們也漸漸失去了自己。

作品《無名的堆疊》。

於事無補的集體救贖

你還記得「阿河」嗎?還是已隨著其他的新聞漸漸忘了牠?《阿河》是韶瑩跟我們同時在新聞報導裡認識的一隻河馬,因為園區整修而暫移他地,運送過程牠奮力一跳想逃脫,卻不幸重摔地面而身亡,不少網友在網路上為他默哀,或發文聲討責任單位,然而這類事後集體「反省」的現象是否越來越頻繁?「這個社會裡的人,經常看見一個身體的毀壞之後,才會真的想要好好的補償,這種補償常常會讓我有一種於事無補的感覺。」韶瑩說,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她刻意將每個枕頭挖洞,看似承接住方形肉色蠟塊,內部實質缺憾連連,隱喻我們總在事後彌補生命的心態。

作品《阿河》。

社會牢籠

《牠真的跟我的草圖一模一樣》作品如其名,當初韶瑩看到這個養鵝場使用的鐵籠時,不禁在心中吶喊;因為成長背景,所以韶瑩小常見已達到送至屠宰場標準的肥鵝被圈在鵝籠中,被養得肥美的鵝們在狹小的空間中被擠壓成肉團,只能互相踐踏扭動,因此韶瑩以鵝毛來表現生命無奈的處境,看似自由竄出牢籠的羽毛,卻不是生命體的真實樣貌,正如我們常用框架去限制其他的生命體,甚至以自己的觀點詮釋其他生命體的價值。若將範圍擴大為群體,籠內擠壓的肥鵝正如社會成長的現象,造成無形的壓抑與互相的壓迫。

法國著名的名產之一「鵝肝醬」,美味的背後卻有個可怕的灌食機制,《過分餵食的心肝》拆掉鵝的動物特徵,韶瑩意象式模擬鵝的脖子被拉長,不斷填塞飼料的畫面,人類為滿足欲望而操控自然機制的現象層出不窮,在作品中藝術家刻意強調器官被強迫時的腫脹與緊迫感,若連結到人類自身,為了達到生存在社會中的條件,我們也被迫悖離健康的生活模式或舒適的心理狀態,似乎唯有滿足這樣的機制,才能創造意義,也讓韶瑩思考「迷惘」是否也從中而生?

迷惘是種選擇(抑或選擇造成迷惘?)

前述幾項作品,韶瑩多是透過觀察人類對待其他生命體的現象,去反射自身與集體社會的迷惘狀態,而在《災難性成長》的第一件作品《雛形》中,韶瑩回溯自身,將迷惘的感受轉化成有機生命體形象,再連結到觀看雞群成長產生的共鳴,機械化的雞隻養殖系統,相同大小的空間、飼料份量、溫度控制,如此忽略個體差異的隱性暴力正如我們培育下一代的環境,在《災難性成長》中韶瑩刻意讓「生物體」的半身露出籠外,探問選擇的可能,當我們為了符合某些社會期待時,就必須驅使自己朝著相同模式邁向範本,甚至壓抑自己,「關於成長的樣子,有時候是一種選擇的結果。」對於外在造成迷惘,或許我們是有選擇權的,這也是藝術家想拋給大家的思考。

《災難性成長》,右方木椅上的作品為《雛形》。

迷惘的想像

「我認為迷惘的本身,就是一種想像的。」韶瑩說,也許無法具體而準確地描述迷惘的形狀,但搖擺是她覺得最適合表現迷惘的狀態,在《搖擺者》中一個個代表生物體的仿皮草被塞在三角錐造型的鐵網中,若三角錐失去上方的支撐墜落地面是無法自行穩定站立的,而當外在環境干擾時,也會造成個體無法克制的搖擺,甚至牽連到周遭的個體,這處境就像為了符合社會體制與集體期待的我們,被強硬塞在極為脆弱的體系中,看似安穩,但卻時時可感受到無法掌握的危機感。

從迷惘的感受到社會觀察,乃至對迷惘成因的探討,韶瑩透過創作試圖從外與內兩面向去思考如何跳出迷惘的不確定感,而我們是也身在其中抑或不自覺?但從另一面向思考,無法穩固確立的三角錐抑是戳破外在想像的利刃,我想迷惘也許也是自覺的初始狀態,一個尋找最適合自己與社會共處模式的開始,因此,若您發現自己也正處在一個迷惘狀態,那麼用心去感受,也許更適合你的選擇就藏在其中!

作品《搖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