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實踐多元成家:日本觀察
2025
06
12
文|黃力文
圖|黃力文提供
在這些場域裡,一起吃飯就像一起創作一樣,不是什麼困難的大事,卻可能是存活下來的關鍵……

我在2020年末,第一次參加了「叁朝屋」的活動,名叫「小家庭裝」。我對當時的文案印象深刻,他們將自己比喻為小家庭裝(1.25L)的可樂——「不是家庭號的,因為那樣太大了,結束自己的事之後,回小家庭來杯小家庭裝的可口可樂吧。」

叁朝屋位在台北師大商圈,有點像共生公寓,也有點像共同工作空間。這裡曾經沒有屬於某個人的房間,如果你想留宿,那麼就要搶先佔領自己最喜歡的角落或沙發。這個「家庭感」隨著我加入至今的成員組成,以及租屋地點變化,時而濃烈、時而淡,每個人問起這是什麼樣的地方時,大家的回答總是不太一樣。我有時候會說,這是「一群喜歡創作的朋友一起玩的地方」。這樣一個難以定義的空間,卻逐漸成為我理解「家」與「創作」交會方式的起點。

第四代叁朝屋空間裡,「海外藝遊」分享會後的大阪燒派對。

2024年,我藉由「海外藝遊專案」走訪了日本幾個平衡著藝術與生活的場域,舉凡墨田京島有組織性的藝術串連、金澤藝術家私空間中的樣貌,再到旭川充滿實驗感的日常,都讓我重新感受到人與地方之間的有機性。

墨田:藝術「家」的新想像

在這之中,我想先談談東京的墨田京島地區,這裡保留了許多老舊建築和早期的城市規劃,街道彎曲狹窄。在過去約十年間,許多藝術家逐漸遷入並形成社群。這樣的環境吸引了更多創作者,也激發了更多創作與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如今,這裡已成為藝術家聚集的重點地區,據說目前已有超過百名藝術家居住於此。

我於停留期間參加的「墨田向島EXPO」(すみだ向島EXPO)藝術節,更是把這樣的日常實踐,轉化為一種展演,進而能觸及到更多群體。它聚焦於這片歷史悠久街區的日常運作、生活氛圍以及參與其中的人們,並將「刻意留下自由感受的空白」作為活動核心,同時密切結合在地的社區及商家活動,能讓人們以低門檻參與藝術。

由於參加者多為當地居民,大部分會直接使用自己的工作室或住家作為展示及演出空間。我居住和表演的地方名為「旧邸稽古場」(意為舊宅排練場),這裡既有長期居住的住戶,也出租給短期訪客,更特別的是,裡面住著一個家庭。很少在共享住宅中見到有家庭進駐的情況,這讓整體氛圍更加多元和有趣。家庭中的孩子每天都能接觸到許多陌生人,並與他們自然交流,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好奇,更讓我對「家」產生了新一層的想像。

「墨田向島EXPO」藝術節期間的商店街模樣。

近幾年我持續關注著一個「家」能如何自然地培養與連結關係。叁朝屋從來不是以創作為唯一目標的場域,而是透過創造共處的規則與邏輯,讓各種背景的人能彼此靠近。不需要是一位藝術家,也能夠成為這段共同生活的一部分。

對我來說,藝術的好玩之處不只是娛樂,而是一種能讓人靠近、感受到可能性的存在。我希望能持續思考一個據點如何讓不同群體交會,藝術又能怎麼在其中萌芽。而據點更不僅限於物理上的一個室內空間,而是有更多可能性。

也正因此,我認為當代可能的「替代空間」,將逐漸展現出與傳統脈絡下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心理價值。它們不見得能帶來可計算的商業效益,卻提供了一種存在的價值——對於邊緣或年輕的創作者、正在尋找歸屬的人來說,是一個能暫時卸下身分、安心共處的所在。而對於已經習慣線上人際關係、或許也難完全脫離演算法的世代而言,一個能實際和不同(甚至難以預測的)價值觀碰撞衝突的地方,也可能相當珍貴。

儘管如此,在許多藝文社群中,對於非藝術從業者來說,進入門檻有時仍顯得高了些。若這些場域能更有意識地敞開大門,不是將藝術強行植入生活,而是讓它自然地與生活共存,就能讓更多原本無法靠近藝術的人與之產生連結。

金澤:找個藉口,讓生活和藝術黏在一起

回到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例子,金澤的「北坂的土間」(キタイッサカの土間),其實算是幾位藝術家的家,而非一個平常即對外的場所。這裡保留了日本傳統建築中的「土間」(doma)——既不完全是戶外也不完全是室內的交界區域。他們賦予土間新的功能,放置了一張大茶几,利用這個區域招待來訪者,讓「外面的人」和「裡面的人」,能有個公平的交會點。旁邊還可以看到陶藝作品和藝術家自己的酒、食材隨意陳列在一起的展示櫃。

我到訪的這天正好是「北坂會議」(キタイッサ会議)的日子,名義上雖為會議,實際上卻是一場壽司派對,來自於他們每個月1號相約品嘗在地人氣壽司店的期間限定口味,並稱其為「會議」,邀請大家加入。

其中一位藝術家住民告訴我,他並不喜歡外出,但因為家裡有這樣一個可以接待陌生人的區域,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認識許多新朋友,這讓他感到非常滿足。在這個壽司派對上,大家不但可以一起品嘗美味的食物,它也成為一個輕鬆的「藉口」,讓一群人能夠定期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深或淺的交流。我在這趟旅程中深刻感受到,有時候一個恰當的藉口,真的能讓生活和藝術自然地黏在一起。

每個月1號舉辦的「北坂會議」壽司派對,為大家製造相聚的理由。

旭川:藝術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種自然滲透

後來我又前去更北方的旭川。旭川面臨青壯年人口外移,也因此許多社會設施,都和老年者及身心障礙支援相關。不過,在這裡我感受到非常強烈的社群活力,充滿自發性與多樣性,同時也展現出極高的互信與友善,即使是短暫造訪者也能自然參與各種互動。

在旭川拜訪的期間,我住進了轉角一間相當老舊的喫茶店「古斯貝莉咖啡館」(カフェ ぐすぺり)的二樓。這是一間小小的傳統喫茶店,裡面只有約七八個座位:一張桌子、一張吧檯,廚房與儲物空間一覽無遺。順著陡峭的樓梯上樓,是幾張曾讓送貨司機得以短暫歇息的雙層床。我得以靜靜地窩在其中,觀察著商店街從早到晚的變化,如同城市中電線桿上的一隻烏鴉。

來到這裡的隔天是喫茶店的定休日,當天晚上理應沒有營業,卻從樓下傳來喧鬧聲。我鼓起勇氣下樓一看,發現有幾個人在用廚房煮飯和喝酒!原來他們和店主婆婆討論,在未營業的時間使用店內廚房,成為隱藏版餐廳——「漠 番外篇」。餐點定價很便宜、食物也不需要是餐廳水準,就像是在家煮飯給朋友吃,但換了個廚房這樣隨興。於是我也坐下和他們隨意地聊起來,陸續也有人帶著朋友過來。我鼓起勇氣問他們想不想試試台灣料理,於是隔週五我也準備了一些簡單的台灣料理,做了粉漿蛋餅、維力炸醬麵和炒空心菜等等。

「漠 番外篇」的菜單、維力炸醬麵與在廚房料理中的我。

雖然平常也會自炊,但真沒想到第一次挑戰當廚師竟然這麼困難。在手忙腳亂中,當地認識的一位行為藝術家前輩藤木桑對我說,看我在這裡料理的樣子,就像在觀看一場行為表演,而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有人為了我而來,而我則為了他們準備。這樣超脫日常的活動,竟然就在商店街入夜後不起眼的小角落裡,這麼平凡自然地發生。在這裡的種種交會不只溫暖,也讓我看見更多行為、場所與生活交織的可能。

我不禁回想起大學時的交換學生經驗。身為獨生女,也從未住過宿舍,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和他人共同生活。在回台灣的前夕,同住的房東說,「你似乎不太知道怎麼和他人在一個屋簷下共處。」現在想想,那或許是我踏進叁朝屋的契機之一吧。幾年下來,我感覺那些與他人的邊界被慢慢地軟化了,不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創作裡,我越來越在意「人」的有機和變化所帶來的趣味,也感受到自己被他人「重新雕塑」。如同在旭川所體驗到的——這裡的藝術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種自然滲透的狀態。

喫茶店在公休日變身隱藏版餐廳「漠 番外篇」,創造了人們際會的時刻。

持續以創作探看,自我與他人共構之流

這一段段經驗也逐漸形塑出我自己近年的實驗脈絡。除了在不同場域中的觀察與互動,我也試圖透過自身的行為創作計畫展開探問。2022年的《Experiment_Loop_2022》,從日常生活的自我結構化觀察開始,並透過視覺化讓他人得以介入,顯現生活樣態的可被觀看性與再編排性。也質疑一個人是否真的能「擁有自己的時間」,或其實始終處於與他人共構的流動之中。

2023年的《You Know What I'm Doing》,則更面向如何透過開放自己產生社會連結。讓身邊的空間、時間與行動成為一個現場,邀請他人進入。在彼此願意共享的日常中,讓創作與生活重疊,實驗藝術如何透過關係發生,在這之中我更享受的是來的人感受如何,而非自己傳達出什麼,像是邀請朋友來作客一樣,希望在這裡能夠包容各種異想天開的發生。同時也從中觀察不同生命經驗、不同關係距離塑造的各種身體樣態,並重新堆疊回自己在表演藝術領域的修練。

左:《Experiment_Loop_2022》於台中群島藝術園區展出。右:2023年於群島駐村時,與其他藝術家和藝術經理在展區共度的時光。

2024年我參與前述「墨田向島EXPO」藝術節演出之《Let's talk in( )》,不僅回應藝術節中生活即展場的概念,也成為此次海外藝遊旅程的階段性總結。從在共居空間中體會到的各種人際關係為起點,透過「線」的意象作為自己、觀者與空間之間的連結。表演刻意拉長時間、稀釋動作濃度,期待觀眾遺忘表演者的存在,進而在無所事事的片刻中,重新留意周遭的人與物,或是自在地放空、想點事情——表演並非大家來觀賞的焦點,而是成為一種低干預的陪伴。

行為表演《Let's talk in( )》,於「墨田向島EXPO」藝術節。

這幾段創作過程也讓我回望叁朝屋,在人際關係逐漸被效率與功能取代的現在,這些鬆散但真實的聚會,或許正是我們重新學習自處與共處的一種方式。我們怎麼能說,生活不是藝術的一部分呢?在這些場域裡,一起吃飯就像一起創作一樣,不是什麼困難的大事,卻可能是存活下來的關鍵。我們有很多種選擇,可以與不同關係的人共餐,也可以一個人吃飯,就像創作一樣,兩者如此相似卻也密不可分地共構出這些場域。

也許你正在思考,自己是否也想開始一段這樣的生活?不需要是創作者,也不需要有宏大的計畫,也許只要有一點點想靠近彼此的念頭,就足以從日常的某件小事開始:換個方向擺放客廳的桌子、邀請幾位朋友來吃飯。也許新的生活不必遠求,它自然會在桌邊的菜香、朋友的談笑聲,或是從那張臨時多擺的椅子裡慢慢長出來。

 

本文作者|黃力文 Julia Huang
從劇場出發的自由創作者,穿梭於表演、藝術行政與服裝設計之間。
近年關注身體、空間與生活的交界,探索藝術如何滲透日常,並持續摸索讓作品曝曬在長時間變化中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