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學到的第一課:
真誠相待,孩子會是大人最強大的夥伴
在體制內的博物館、美術館工作,時常會因為效率或科層等因素,刻意忽略「人」的特殊性,久而久之變得麻木,讓一切都只是「照常進行」。害怕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因此總是在館所之間流轉:從地方到中央、從博物館到美術館、從公務員到教育人員、從承辦到主管,在大眾眼中「明明可以過上安穩人生,卻莫名熱愛不安定」的職涯,對我而言是了解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在找尋自己對於博物館、對於台灣的「有用之處」。
流轉於館所的日子,大多被分配到與孩子有關的工作,從為孩子規劃活動,到與孩子一起策展,發現孩子不只追求「新鮮感」,也喜歡大人將其當作夥伴的「信任感」。身高不高的我,總愛蹲著與孩子交流,從他們的視角感受世界,用對等的態度和交流,刷新彼此的世界觀。
而這一切的挑戰最終成為我們的養分,集大成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兒童藝術基地。在極短的時間內,孩子作為我們的夥伴,承接前人以成人思維決定好的事,在各種可以調整的部分發揮我們「玩」的本事,把孩子覺得適合的、有趣的各種細節放到空間裡,全案於2023年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最佳實踐獎(Best Practice Award),是對孩子、對夥伴、對我最大的肯定。
綜觀過去十年的職涯,從單方面「為」孩子(For children)到全方位「與」孩子(With children)的歷程,不僅讓我長出和孩子並肩挑戰體制的勇氣,更重要的是時刻提醒著我關注「人」本身:屬於孩子的事物,應該回歸到使用者(也就是孩子),他們有權利表達與其有關事物的想法,也有能力影響與改變世界。
在台灣「和孩子一起翻轉博物館」的創新實踐,其實就是所謂的「兒童參與」,兒童參與在國際間其他領域行之有年,聯合國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1更被視為兒童參與權的基礎。
在英國學到的第二課:
兒童參與,實踐者的狀態很關鍵
在台灣的那些日子,我們努力地挑戰「孩子在美術館和博物館應該怎樣」的認知。在或大或小的實驗計畫裡,面對與接受來自體制的各種詰問,有時迎戰、有時調整,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奔放的創意與應對各方的彈性,也發現許多大人是想和孩子一起工作的,只是他們已經長大到忘記怎麼和不同世界觀的人相處了。
在這樣的認知下,跳脫以往「我只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原則,希望讓更多大人認同並加入和孩子一起的「我們」,成為了我最新關注的議題。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海外藝遊專案」支持下,我前往實踐兒童參與計畫先驅之一的英國,與博物館教育者、兒童權益倡議者、兒童參與實踐者交流,不只討論如何以好玩且具有意義的方式促進兒童參與,也想為自己、為願意投入兒童參與的大人蒐集兼顧自己與孩子的方法。
在「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兒童參與領域,即使現場看似鬆散,背後都是實踐者細膩與全面的規劃。我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海外藝遊中,訪談了十位實踐者、參訪24個館舍與組織,英國的夥伴們分享了兩大決定性因素:實踐者本身的狀態、促進兒童參與的方法。
首先是實踐者本身的狀態,「自信」與「信賴」是大部分受訪者都提到的關鍵字:「自信」指的是大人在身心靈良好狀態下,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能隨時檢視與調整,並能廣納孩子的正反面建議;「信賴」則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讓孩子可以預測、對孩子誠實。過程中孩子或許會有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大人不需照單全收,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的感覺。
再來是促進兒童參與的方法,由於兒童參與容易淪為「依據大人計畫完成、為大人計畫背書」的假參與,作為促進者角色的大人是決定參與的真與假、深與淺的關鍵。在本次的藝遊計畫裡,無論訪談對象關注的議題、投注的領域為何,作為促進者角色的他們都清楚地了解自身定位與使命,在此基礎上進行前置工作(精確鎖定並尋找參與對象,縝密思考參與過程的各種可能與應對),在過程中留意場域氛圍,接納各種可能、讓孩子安心(尊重兒童表達或不表達意見、提供各種表達意見的方法、大人適時沉默與介入)。比較特別的是,這些夥伴不太提及「計畫結束」這樣的字眼,對他們而言兒童參與不只是辦完幾場活動就好,更重要的是兒童與他們之間真的成為了夥伴,甚至是將資訊傳遞給資源分配者,在日常中真正地改變些什麼。
舉例來說,訪談對象之一的盧克.比林漢(Luke Billingham)出生與成長於東倫敦的哈克尼區(Hackney),2017年26歲的他邀請兩位年輕夥伴(分別是20歲、16歲),在半年期間透過訪談、問卷、工作坊等各種方法,收集到四百位8到20歲在地居民在意的、擔憂的、想要改變的事情,完成《年輕人眼中的哈克尼威克》(Hackney Wick Through Young Eyes),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地區年輕世代的需求。這個計畫不僅影響了政府建設,盧克更是在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哈克尼探索」(Hackney Quest)持續收集年輕夥伴的意見、與年輕夥伴一起工作,用實際行動讓哈克尼更為宜居、更為友善。
另一個案例則是「探索兒童故事中心」(Discover Children's Story Centre),其所在位置為斯特拉福德(Stratford),也屬於東倫敦的範圍。顧名思義,該館舍以「故事」為主題,館方將故事中各種元素以展覽方式呈現,讓孩子與陪伴者在多元媒材、多樣場景的展示中,以自己喜歡且擅長的方式創造與分享故事。2003年館舍成立時,已經將兒童參與融入在各個計畫裡,最為人所知的是館內的外星寶寶「胡塔」(Hootah)2,其角色設定與最後的呈現,都是和孩子一起產出的結果;而館方招募7至11歲孩子成立的兒童論壇(Children's Forum),則是每個月見面討論關於館方的大小事,孩子的建議不是說說就好,而是大家一起討論怎麼落實在館舍裡,藉由發想、討論、實踐的過程,讓每一個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擁有改變事物的能力。
在美國學到的第三課:
兒童博物館,讓大人與小孩一起練習表達、練習思考
這一年來,台灣有愈來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為兒童打造專屬空間,甚至是開始以活動方式邀請兒童作為夥伴、收集兒童的意見。然而,這些「意見」到底該怎麼讓孩子說出、怎麼讓大人聽見,甚至是被體制或館所實踐,是我從英國回來後持續思考的議題。
我的擔心其來有自:過去數年和兒童並肩工作的經驗裡,我發現大部分的大人對孩子的讚美都是「好乖」,為了追求效率,大人和孩子之間通常都是簡單的一問一答,而不是先發散後聚焦的討論。此外,兒童參與的活動裡不可免去的是收整孩子的各種產出與隻字片語,更重要的是後續資料的整理(需要來自不同背景、了解孩子的細膩大人組成團隊抽絲剝繭),才能爬梳出孩子沒說出的真實需求。延續這樣的思考脈絡,兒童參與在台灣,最大的課題是「大人和孩子都要練習表達、練習思考」;而這些練習,最好是從小開始,「兒童博物館」或許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博物館裡孩子遠比大人人數多上數倍,這博物館甚至會鼓勵孩子做一般博物館或美術館明訂於入館守則不能做的事(可以講話、可以跑跳、可以飲食等)。而在美國,作為兒童博物館起源地,各州都有自己的兒童博物館,孩子在這裡被鼓勵探索各項事物、與周遭的大人互動,重點是還「很好玩」。
懷抱著對兒童博物館的好奇,幸運的我申請到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前往世界最大最好的兒童博物館: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擔任參訪學人。在這裡,我看見兒童博物館的「未來性」、遇見了最棒的「兒童博物館人」:館內因應時代、彙整多方意見公佈的願景(Vision)和使命(Mission)3,不只是各方關係人對兒童博物館的未來的期待,也是兒童博物館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對世界的承諾,更是每個館員每天上班的方針。大家(從主管、展覽規劃師、活動規劃師、人力資源與培訓規劃師、募款與獎助申請人員、各類主題的詮釋員,到打掃小組、保全小組、售票人員等現場服務人員)用自己的方式依循館內使命,不放過任何一個與家庭互動的機會,讓愉悅(Joy)、驚奇(Wonder)、好奇(Curiosity)在館內隨時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關注的不只是兒童,而是家庭觀眾的學習經驗(Family Learning)。以促進家庭成員互動為主要目的,提供各類型的主題與議題(例如:古生物、太空、考古、藝術、交通、體育、科學、自然、動物、美國當代文化;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包容性等),以互動性、趣味性十足的展示設計,引起家庭各個成員的興趣;再加上館內最珍貴的玩樂高手(館員)適時提供好玩點子,讓每一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好玩的事、遇到好玩的人、累積好玩的回憶。
結語:讓世界變得更好,大人與孩子都得做的聽說練習
無論是兒童參與或是兒童博物館,大人與孩子之間的聽與說都很重要。學習怎麼聽、怎麼說,才能更近一步核對雙方認知、確認雙方真實需求與在意的事,督促相關的機構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創造真正的改變。
總之,聽與說是雙向的溝通,甚至是多向的交流;不管所在何處、所處何年,大人與小孩必須一直進行聽說練習,才能讓世界變得友善、變得好玩、變得更好。
本文作者|王惇蕙
遊走於博物館與美術館、體制內與體制外,熱愛和小朋友蹲在一起學東學西、笑東笑西,被小朋友們加冕為惇惇隊長,成群結隊要消滅各種無聊、讓世界變得好玩!目前以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學人身分,蹲在全世界最好最大的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努力找出讓小朋友哈哈大笑的魔法!
註1|《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之內容為:(1)締約國應確保有形成其自己意見能力之兒童有權就影響其本身之所有事物自由表示其意見,其所表示之意見應依其年齡及成熟度予以權衡。(2)據此,應特別給予兒童在對自己有影響之司法及行政程序中,能夠依照國家法律之程序規定,由其本人直接或透過代表或適當之組織,表達意見之機會。
註2|關於「胡塔」(Hootah):外星寶寶胡塔暫居在探索兒童故事中心,需要孩子發揮創意、創造故事,這些故事是他回到故鄉「扭扭迪格利」(Squiggly Diggly)的燃料。(詳見該中心網頁)
註3|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的任務:(1)願景:世界上所有孩子都能受啟發且被賦權,進而發現並實踐自己的潛能。(2)使命:為孩子與成人打造強而有力的學習體驗,我們期待創造愉悅、驚奇、好奇的經驗。(詳見該中心網頁)